•   用户名: 密码:  

     
    新世纪中国佛教的使命和社会关怀 杨曾文

     发布时间:2016/4/23 


    一、新世纪中国佛教的使命

     21年前,即1983年12月,赵朴初会长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作的《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纪念报告中,曾意味深长地提出:

    中国佛教已有近二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当今的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什么是需要我们发扬的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

     对于第一个问题,赵朴初会长明确地回答:

    我以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阐明了佛法与世间的关系。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对于第二个问题,提出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的“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国际友好交流”三大优良的传统。 此后赵朴初会长在1987年2月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会议所作的《团结起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贡献》的报告中不仅重新强调了人间佛教思想,而且作了新的发挥,在新修订的中国佛教协会章程将“团结全国各民族佛教徒提倡人间佛教积极进取思想,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到第二条的内容之中。赵朴初会长在1993年10月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所作的《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的报告中又重申了人间佛教的思想,并着重强调今后如何加强佛教自身建设的问题。
     2003年9月,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纪念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五十周年的庆典,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法师在《中国佛教协会五十年》的报告中对50年来中国佛教走过的道路作了回顾,对取得的经验作了系统而深刻的总结,提出中国佛教协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光辉旗帜,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弘扬人间佛教积极进取思想,发扬中国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引导各民族佛教徒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做出贡献。
    对于如何弘扬人间佛教进取思想,报告从理论阐释和实践两个方面作了说明:1、在理论上、思想上应结合时代的进步对佛教基本教义作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阐释,把弘扬人间佛教置于重要地位,提高信徒的道德素质和觉悟水平;2、在实践中,

    继续加强佛教学术文化事业,对于佛教在哲学、文学、艺术、建筑、医药等方面的宝贵遗产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要加强收集、整理、发掘和研究,以丰富祖国的文化资源。同时,要发扬大乘菩萨的大愿大行,遵循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情怀,自利利他,广种福田,开展社会慈悲事业和公益事业,帮助众生离若得乐。本会号召全国佛教徒报国家恩、报国土恩。成就菩萨的愿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可见,中国佛教协会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响应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方针和总政策,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以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更加明确地强调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和提倡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
     根据以上所引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人的报告和佛协章程的精神,在新世纪实践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思想,佛教应当如何关怀社会人生,为造福社会民众,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呢?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一)以佛法净化人心――结合现代社会的环境和民众的思想情况,阐释佛教中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慈悲喜舍等中所蕴含的道德思想,不仅净化自己,而且通过讲经弘法、刊物媒体和多种为民众喜见乐闻的形式,化导信众,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和道德的建设;
     (二)以慈济事业回报社会――通过支援灾区民众,捐助希望工程,开办或改善各种类型的佛教慈善事业,济贫扶残,致力自然环保和保护动物等,为造福社会民生,为建设人间净土努力奉献。
     这就是上引赵朴初会长讲的:“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圣辉常务副会长讲的:“发扬大乘菩萨的大愿大行,遵循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情怀,自利利他,广种福田,开展社会慈悲事业和公益事业,帮助众生离若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