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中日第十次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在西安举行

     发布时间:2016/5/24 


    道坚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与日本佛教大学联合主办,陕西省佛教协会、西安市佛教协会和陕西户县草堂寺联合协办的以“鸠摩罗什译经与中日两国佛教文化――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60周年”为中心议题的“中日第十次佛教学术交流会议”于2004年10月16日至17日在西安举行。
    10月16日上午,出席中日第十次佛教学术交流会议中日两国代表、陕西省和西安市两级政府领导、佛教协会的法师,前往户县草堂寺隆重举行“纪念鸠摩罗什法师诞辰1660周年法会”。纪念法会由西安大慈恩寺住持增勤法师主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法门寺住持学诚法师、日本佛教大学前校长高桥弘次教授、户县政府领导同志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共同缅怀一代译经三藏鸠摩罗什大师对中国乃至世界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所做出的丰功伟绩,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鸠摩罗什大师的菩萨进取精神,在新世纪为佛教文化的发扬光大而继续努力。
    10月17日上午,中日第十次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在西安曲江惠宾苑宾馆开幕,出席会议的中日佛教学者及法师、有关部门领导有100多人。其中40多人,是作为“特邀列席代表”出席会议的从事佛教、哲学、历史、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他们的研究生。
    开幕式及基调论文发表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曾文教授主持。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杨志刚、中共陕西省统战部副部长张志杰、西安市政协副主席于小文等省市有关领导同志、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陕西省及西安市佛教协会领导界明、增勤等法师出席了开幕式。杨志刚副秘书长、学诚法师、高桥弘次教授、界明法师先后致词,对以“鸠摩罗什译经与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为题举行两国学术会议的意义给予高度评价,并赞扬中国佛协前会长赵朴初居士和日本佛教大学为推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祝愿会议圆满成功,祝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
    学诚法师在致词中指出,作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之一的鸠摩罗什大师在推进佛教传播和实现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做出了不朽的功勋。他着重说明四点:一、鸠摩罗什翻译佛典,既有直译,也有意译,做到文、质巧妙结合,从而在佛经内容的表述和词语的运用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开辟了中国佛经翻译史的新时代;二、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成为后世中国佛教学派和宗派所依据的最基本的经典:三、鸠摩罗什众多弟子分赴全国各地,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四、鸠摩罗什的译经不仅流通于中国,也伴随中外文化交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对这些国家的佛教和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此后由两国代表团团长作基调讲演。中国代表团团长明生法师因为临时有事未能出席会议,由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姚长寿博士代读他的以《鸠摩罗什和中国佛教——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60周年》为题的论文。论文首先回顾了鸠摩罗什大师的生平及其所译佛典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如他翻译的《法华经》、“三论”、《阿弥陀经》、《金刚经》、《维摩诘经》等经论,是中国天台宗、三论宗、净土宗及禅宗等宗派所依据的重要经典。
    日本代表团团长高桥弘次教授发表了题为《〈阿弥陀经〉——罗什译本与玄奘译本》的论文。他对鸠摩罗什所译《阿弥陀经》、玄奘所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及梵文本《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有日译本)进行详细对照,对比考察了罗什和玄奘所译《阿弥陀经》内容的详略及译文的异同,揭示了两种译本的不同风格和特色,对净土宗基本典籍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下午在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姚长寿博士主持下,两国学者发表论文并进行答辩。首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曾文教授发表题为《鸠摩罗什的译经与日本佛教》的论文。论文系统考察了鸠摩罗什翻译的佛典在日本佛教传播和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最后指出鸠摩罗什的事迹和译经,联结着中国和古印度、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缅怀回顾他的译经事业,必将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文化的交流。
    日本佛教大学福原隆善教授的论文题目是《关于〈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论文对鸠摩罗什所译《佛说阿弥陀经》既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往生,又讲有人若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命终可以往生的内容,参照隋代智顗《阿弥陀经义记》、襄阳石刻《阿弥陀经》、唐代善导《法事赞》、日本法然《选择集》和《阿弥陀经释》、唐代窥基《阿弥陀经通赞疏》、日本源信《阿弥陀经略记》、唐代怀感《群疑论》等著作,进行详细考察,指出“圣道门”与“净土门”对称名念佛的不同见解,着重指出法然的“净土门”是将一念与多时、平生与临终念佛等同看待,对净土法门关键性问题的研究很有参考意义。
    中国佛学院教务长、研究生导师向学法师发表了《鸠摩罗什和〈般若经〉》一文。论文回顾了般若系经典的在中国的翻译及早期般若学的弘传,指出罗什译出大小《般若经》及《中论》、《百论》及《十二门论》并通过向弟子讲解,形成了史称“关河旧说”的般若三论学,此后弟子僧肇在此基础上撰写《肇论》,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印度早期般若中观学的要旨,并结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通过重新命题和新的结构形式加以表达,形成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化的佛教般若中观思想体系。
    日本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落合俊典教授发表题为《“三菩萨传”罗什译质疑》的论文,对现存《马鸣菩萨传》、《龙树菩萨传》、《提婆菩萨传》“三菩萨传”的真伪及相关问题进行考证。认为近年在名古屋七寺发现的源于唐本系统的《马鸣菩萨传》是真本,当是鸠摩罗什弟子僧睿据罗什讲说的内容而整理编集的,而以往通行的编入大藏经的《马鸣菩萨传》及《龙树菩萨传》、《提婆菩萨传》皆属于伪本。“三菩萨传”虽情况不同,但最初皆基于罗什的讲说而编,不属严格意义上的译书。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王亚荣教授发表了题为《鸠摩罗什译场与“长安文化”》的论文。论文从鸠摩罗什所在的长安译场着手,提出“长安文化”概念,并从中外文化互动的角度来观察罗什译经的历史意义,认为鸠摩罗什译经已属“官译”的国家文化事业,后秦僧官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教关系新模式的确立,并且提出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所谓“中国化”和“化中国”的两个侧面,应全面加以理解。
    闭幕式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杨笑天博士主持,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姚长寿博士作总结发言,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曾文教授致闭幕词。会议整个过程由中山大学肖平教授担任翻译。
    本次会议是继1986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之后的第十次会议。会议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由中国佛协和日本净土宗大学佛教大学共同主办,由陕西、西安省市佛教界联合协办,得到佛教界和学术界热情参与密切协作的一次高水平的佛教学术交流会议;二是两国学者发表的论文质量较高,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发表者与听众之间展开热烈而友好的质询答辩;三是本次会议在西安以“鸠摩罗什译经与中日两国佛教文化――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60周年”为中心议题举行,无论与会的法师、学者,还是西安的民众,皆感到极为亲切,通过共同缅怀鸠摩罗什的事迹及其对中日两国佛教与文化所做出的不朽功勋,进一步加深对中日两国佛教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