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吴国平- 现代社会的佛教文化及灵山的践行

     发布时间:2018/7/21 


    现代社会的佛教文化及灵山的践行

    无锡灵山书院理事长 吴国平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发源于印度,大盛于中国,二千五百多年来,三系流传,遍及亚洲,值此科技昌明的全球化时代,佛教正走向世界,日渐成为全球性的宗教。

    一、佛教是21世纪全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和精神资源

    社会进入21世纪,佛教的思想文化已不再只是古老东方文明的一部分,早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和精神资源。上个世纪以来,东西方思想家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人类精神家园相对荒芜引起现代人精神彷徨、价值失落、信仰危机及由此导致的众多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中有关佛教思想之时代价值最著名的论述,莫过于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与日本佛教思想家池田大作在《展望二十一世纪》对话中所表达的观点:“未来世界的人类文明如果有一种适合全人类的宗教,那就是大乘佛教。”
    然而,在通常的大众观念中,“佛教”只是一种古老的宗教,并自然地将宗教归为“信仰”之事,似乎与理性、知识、智慧等科学时代所崇尚的精神价值相去甚远。所谓“佛教文化”,往往也是在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层面,将佛教的寺院、佛教的宗教仪式、佛教的雕塑绘画、佛教的典籍、佛教的哲学、佛教的诗文乃至受佛教影响的民俗、习俗等概称之为“佛教文化”,并且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潜台词,也就是说那是传统时代的东西,其价值似乎只在缅怀“古老的辉煌”和现今的“观光旅游”或极少数学者所从事的佛教史、佛教文献、佛教哲学的“研究专业”上。在价值观念方面,至今仍有不少人将佛教及佛教文化与“封建”、“迷信”乃至“愚昧”、“落后”等词汇一并联想,而佛教与佛教文化的认同者则惯于将佛教等同于“劝人为善”,认为佛教是善良的、与人为善的、“伦理道德”的宗教,有益世道人心和社会安定而已。
    佛教发源于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觉悟,所觉悟的是宇宙生命之真相称为“佛法”,以名言表达则为三藏十二部的文字般若之“佛法”,传播佛法、教化大众的形式遂成为“佛教”,佛教流传不同地域而与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习俗的结合,因历史文化而演变,随时空因缘而变化,遂成为今日之各种“佛教文化”。
    “佛法”乃世出世间之真相,包括苦、集、灭、道四种真实的“四谛”;人生觉悟解脱之方法,则有“八正道”;揭示生命轮转的奥秘,乃“十二因缘”;开显宇宙万法的实相,乃“缘起性空”。佛教乃是以觉悟、智慧、真实为本源,与“科学”追求真实、“哲学”探究真理是同一种精神,而不与一般“宗教”之神权和信仰为同伍,也非以世间之伦理和道德为旨归。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法印,乃是宇宙生命的普遍真理,适用于法界一切众生,超乎民族地域、历史文化等时空差别相,这就是佛法超宗教的真实义。佛教中自也有神道设教的内容和伦理道德之教化,那只是觉悟真理、开显真实之方便法门。无论佛教之宗教形式还是佛教之文化形式,皆是承载佛陀大觉智慧的载体。因此,面向现代的佛教文化,便是要将佛教文化中的佛法智慧呈现出来,利益于时代,利益于社会,利益于人心,利益于世界。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倡导和平、慈悲、济世、利人,具有安顿人心、和谐社会的宗教社会功能,绝非神权和迷信,因此具有宗教的积极价值。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不仅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不仅是信仰的,也是理性智慧的,是随顺时代因缘而发展的,其中也有不变之道,是承载着佛陀智慧和慈悲信息的伟大文化。灵山胜境的建成就是灵山人通过现代形式来表现古老文化的一个具象。
    佛教似乎属于古老的东方文明,有着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然而,历两千多年而不衰,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正走向全世界,说明其中有着不随时代、国界、民族、地域而改变却与宇宙人生根本真实相应的永恒真理。关于佛教封建、迷信、落后的印象应该是带着过去时代色彩的一种误解。

    二、佛教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途径和可能

    佛教是劝人为善的,有着丰厚的伦理道德资源,故能以善的文化、以慈善、公益等形式利益社会,而一切利生事业均是佛法。但若仅以劝善、慈济来看佛教的社会功能,是有偏颇的,那只是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共法”,是宗教共通的层面。而佛教的特质在于其不共的大智慧,那就是对宇宙人生真实的智慧觉悟。事实上,佛教的慈悲,正是建立在“智慧”基础上的同体大悲。最后能真实利益时代、社会、人类乃至济度一切众生的,正是这种净化人心、觉悟心灵的精神智慧,物质层面暂时的利益或一时之方便均为最终引导众生走向根本的生命觉醒。
    因此,若较全面地来倡导佛教文化面向现代社会,就有三个层面:
    1、以宗教倡导和谐、共生、慈济、伦理、和合、和平等伟大理念;
    2、以文化传播佛教智慧与慈悲的信息给现代大众,遍及东方和西方;
    3、以佛法之智慧去觉悟人心,开显宇宙生命的真相,努力融汇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才是增进社会和谐、贡献于世界和平的长远之道。
    应该说,在今天的时代来普遍地弘传佛教的真实意义是有可能的。在空间上,今日科技、交通、信息、网络的发达,使全人类进入全球性时代,“地球村”业已成为现实;在时间上,人类在今天已进入高科技文明阶段,理性和实证精神已成为时代文化的主导精神;以文化而言,近百年来两次世界性战争及日趋严重的环境危机,已使人类认识到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也使人类重新珍视和平、和谐、共生、共荣等传统人文理念的伟大价值。
    佛教本来就具有“大乘”和“普渡”之义,20世纪以来“人间佛教”理念的倡导,更使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和普渡众生的事业,落实于现实人间的资生产业,开展出由“人”而“菩萨”而成“佛”的修行道路。在人间佛教的佛行事业上,契理与契机、根本与方便、真谛与俗谛、权宜与真实均能一体呈现而将主导当今世界人类文化的主流思想“实证与理性”的精神和“科学与人本”的理念融摄其中。这在上个世纪上半叶首倡人间佛教的大德太虚法师所提出的 “全球的佛学新运动”中即已提出:
    吾以二十余年的修学、体验,得佛陀妙觉的心境,照彻了大小乘各派的佛学,及一切宗教、哲学、科学的学说。从人类的思想界,为普遍的深远的观察,了知佛学的全体大用,向来犹蔽于各民族的偏见陋习,未能实现为人类的普遍文化。但在现今世界文化大交通的趋势上,却应将此超脱一切方土时代人种民族等拘碍而又能融会贯通东西各民族文化的佛学,明明白白宣扬出来,使之普及群众,以作人类思想行为的指南。(《佛学源流及其新运动》)
    太虚大师还具体地提出这新运动应该包括“人生的佛学”、“科学的佛学”、“实证的佛学”、“世界的佛学”四个主要方面。
    在一个精彩纷呈的“人间”,真正融入生活、与时俱进,大有作为的“人间佛教”,应该是怎样的呢?赵朴老认为:“人间佛教”应该是爱国爱教的佛教,要知恩报恩,护国利民;“人间佛教”应该是堪为道德楷模的佛教,要以戒为师,师表人天;“人间佛教”应该是甘于奉献的佛教,要慈悲济世,服务人群;“人间佛教”应该是讲求和谐的佛教,要以和为尚,“六和”为敬。
    发扬人间佛教,关注世间冷暖,建设和谐宗教,“好将佛事助文治”,这是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契理契机,相互融合的。

    三、无锡灵山对现代人间佛教的理解和践行

    如何将中国现代佛教建设成为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佛教;道德楷模,甘于奉献的佛教;慈悲济世,服务人群的佛教;科学发展,讲求和谐的人间佛教;无锡灵山依据人间佛教的思想和赵朴老对灵山“天花烂漫散吾家”的祈愿,这几年在这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

    (一)建立无形大佛是灵山人间佛教文化的灵魂,而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是建成无形大佛的有效途径
    为了将无锡灵山建设成为人间佛教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心,近年来灵山人为之做了一系列的尝试和践行。
    2004年底,由灵山公司组建和赞助的江苏省佛教音乐团成立,让并在无锡人民大会堂成功进行了首场演出。数年来,江苏省佛教音乐团,以音声为佛事,走出无锡和江苏,在省内外进行了数十场的精彩演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为继承和保留了优秀的梵呗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5年,灵山文化网站建成开通,以为构建“爱的港湾,心灵的家园”为目的,打造网络平台,与大众形成良好互动,为热恼的众生普洒甘露,为漂泊的心灵寻找依托。
    几年来,灵山多次举办举办了春季禅修、企业家禅修、智慧之旅夏令营等佛教活动,共数百名各界学员在灵山聆听禅语、调和身心,学习佛教文化,以佛法的智慧指导生活,以奉献的精神改变自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新建的灵山禅修中心即将竣工,可同时容纳数百人禅修学习,禅修中心的建成,必将为灵山的佛教文化推广事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007年10月28日,筹备已久的灵山书院挂牌成立,在与海内数十所著名重点院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的同时,一批国内知名高僧大德、学者专家被聘为灵山书院的特聘顾问和特聘导师。季羡林、冯其庸两位著名学者担任灵山书院的名誉院长。我们要把灵山书院办成一个集文化研究、培训咨询、项目开发、出版发行、禅修研习等为一体的开放性的公益性文化研发机构;让之成为一个现代佛教文化发展与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和探讨的创新型平台与交流中心是我们的期望目标。中国人民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方立天教授说:“以地方高校作支持,同时吸收全国师资作为研究力量而成立的灵山书院,全国尚属首家。这充分地表明了江苏佛教发展走向了新的阶段,具有极其重要的典范意义。”
    不仅如此,灵山还承办了诸多的佛教文化和学术研讨活动,“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研讨会”、“人间佛教与社会关怀”“慈善公益论坛”、“中日佛教交流研讨会” “两岸和合、共生吉祥”文化交流之旅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为佛教文化研究和东亚社会交流提供了宏阔的平台。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成功举办,更是灵山佛教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次论坛近50个国家和地区佛教人士、学者及各界人士1700人参加。了论坛的主题进一步深化,影响进一步扩大。论坛安排了18场分论坛、五项文化展览、千僧过堂、“吉祥颂”大型文化演出、三部佛教纪录片首映式等各项富有文化内涵和佛教特色的活动。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反响,受到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好评。灵山作为主要的承办者,为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对促进两岸和国际友好交流、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无锡灵山胜境建成开放10多年来,我们立足旅游,着眼现代佛教文化的深入人心。在不断创新佛教文化景观建设的同时,不断创新旅游活动的形式,针对广大游客,传达佛教文化,我们组织了点亮心灯、吉祥撞钟、浴佛节等富有佛教文化韵味的大型活动,参加活动的游客多达数万人。我们还设立了灵山讲堂,定期邀请高僧大德为游客和信众讲经说法,组织专业人员给大家讲解佛教故事,历年来,我们还组织庄严隆重的灵山大佛开光法会;太子像开光暨祈祷国泰民安、世界和平大法会等活动。不断提升灵山旅游的品位和佛教文化内涵。经过十年的发展,灵山胜境已经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成为展示无锡乃至江苏形象的重要窗口。数年来,灵山胜境接待各方游客达2000万次,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200次,国外元首贵宾500多次,海内外高僧大德8000多人次,以旅游作为弘扬佛法的方便法门,影响了千百万,以有形的大佛,在千百万游客心中构建其无形的大佛。

    (二)利益社会是灵山人间佛教思想的探索和扩展,“回报社会、利益大众”是灵山的己任
    以经济为利生,以利众为宗旨,通过灵山胜境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灵山胜境发展是年腊,一直坚持利益大众,回报社会的宗旨,十年间,灵山公司向国家和地方政府上缴税收2亿多元,用于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公益事业的费用达5000多万元。更为重要的是,灵山的发展直接拉动了马山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灵山在发展过程中,克服大规模基本建设中的资金短缺困难,仍然以“回报社会、利益大众”为己任,积极参与和开展各类公益慈善活动,在捐资助学、济困救贫、抗震救灾、助孤安老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更好地把人间佛教利益社会的责任落实和承担,于20004年底,我们发起成立了灵山慈善基金会,这是江苏省第一家的民间公募基金会。
    2007年12月,灵山慈善基金会承办了以“弘扬慈善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为主旨的中华慈善文化(无锡)论坛暨首届市长慈善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政府官员、有关专家学者围绕着“弘扬慈善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问题进行了积极研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到会祝贺并作重要讲话,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对大会的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多年来,灵山慈善基金会的慈善足迹已经遍布西藏、青海、甘肃、宁夏、贵州、重庆等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扶贫帮困的对象涉及汉、藏、蒙、回、维吾尔等15个民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具体有以下七个方面:        
    1、教育事业:“希望工程”和“新希望工程”
    教育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灵山一直关注国家的教育大业。2000年,捐资60万在青海建造喜饶嘉措教学楼一幢;2001年,捐赠30万在青海省徇化县古雷中学建设教学楼一幢;2003年,捐赠60万在西藏拉萨德庆县建设灵山小学一所;2005年,捐资100多万元在西藏达孜县建设灵山希望小学一所;2006年,捐赠60万元在贵州遵义湄潭县和凤冈县建设两所灵山希望小学,向全国各地的数十所学校捐建了图书室和电脑。从07年开始,每年出资30万元在西北工业大学设立灵山奖助学金。     
    2005年夏天,灵山慈善基金会捐资500万元启动了资助新教育实验的“试点工程”,在全国8个省,为20所“新教育实验学校”配备了图书等必备的资料,并为“试点学校”培训师资。2006年6月,基金会在贵州湄潭、凤冈举行了“新农村,新教育,新希望”的专场报告会,向1500多名教师传播了“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的新教育理念。2008年3月,由灵山慈善基金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灵山-新教育”贵州凤冈现场会暨西部教育公益论坛在凤冈县举行,中央统战部、民进中央、贵州省有关领导、国内教育专家、NGO组织代表300多人参加了盛会,共同研讨新教育实验及NGO组织助推西部教育发展大计。
    2、济困救贫:关注弱势群体,办好慈善超市
    为政府排忧分难,努力回馈社会。灵山出资600万在原马山地区设立了“再就业基金”,解决下岗职工工作问题;同时还向无锡市慈善总会认捐1000万元冠名基金,向滨湖区慈善总会认捐了1000万元冠名基金;此外,每年出资近30余万元在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梅梁街道开办了“灵山慈善超市”,为马山地区的 150多户低保家庭提供粮油等生活必需品。08年1月,灵山慈善基金会启动“情暖锡城――2008新春关爱大行动”,为无锡滨湖区的765个家庭2万多名困难群众送去了50多万元慰问金和年货。
    3、启航生命:奉献爱心  救助大病重病患者 。
    为无钱救治的重病患者捐款,为患者扬起生命的风帆。近年来,灵山不仅向江苏省红十字会捐款用于骨髓库的建设,而且为10多位白血病患者提供了资金援助。15岁的宜兴女孩姜文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理系03级学生夏丽,无锡新区东元电机厂的颜男男、贵州风岗二中的熊定松等在最需要得到帮助的时候,灵山慈善基金会及时送去了援助,给了他们生的希望,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一批重病患者及时得到了医治,身体得到康复。灵山每年为无锡癌症俱乐部捐款,帮助一大批患者战胜病魔,获得温暖。
      4、抗震救灾:情系灾区   悲心拔苦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灵山慈善基金会在第一时间迅速行动,组织了医务人员、义工,筹集了大批救灾物资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展开了一场持续两个多月的救助大行动,共为地震灾区捐赠现金和物资500多万元。灵山慈善基金会赈灾小组为什邡市三合、红白等乡镇送去了价值近百万元的物资,捐赠德阳旌阳区孝泉镇200顶帐篷,建起该地第一个临时安置点和回民安置点,被命名为“灵山幸福家园”,在什邡市湔氐镇龙居寺村建立了什邡第一个板房小区,解决安置了1500名困难群众的临时住所。此外,基金会还在德阳市的宗教场所共援建活动板房60套,建筑面积为1319.31平方米,解决了德阳宗教界教职人员的灾后居住问题。
    2008年春节南方大雪灾,灵山还为贵州遵义风岗县教育局捐赠10万元,用于灾后重建。
    5、社会公益:关注西部  捐建水窖 
    近年来,灵山一直关注由全国妇联发起的“母亲水窖”专项扶助行动。2006年,灵山向中华慈善总会捐赠100万元用于陕西延安、新疆阿图什、甘肃天水等西部地区开挖“母亲水窖”和机耕井,为那些仍在忍受无水之炊煎熬的西部同胞们送去甘露。此外,还为青海玉树地区捐助衣物3万余件,捐资15万元建立拉萨灵山希望小学,捐款15万为贵州松桃中学配备电脑,向新疆阿克奇希望小学和新疆霍城慈善会分别捐款20万和60万元,为徐州市200户农户捐赠60万元用于发展生产。
    6、慈善宣传:传播理念   启发爱心
    近年来,灵山注重以多种形式开展慈善宣传活动,培育大众的爱心善行。其中有灵山杯无锡十大公益人物评选、“和谐中华、爱满人间”大型慈善公益晚会、中华慈善论坛暨首届市长慈善论坛、善行天下千人慈善毅行活动、“真情回报——灵山慈善万人捐”活动等。
    这些活动参加者既有中央领导,又有普通市民,参与人数多,参与层次广,对于传播慈善理念,构建和谐文化、建设慈善城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灵山慈善基金会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与无锡广播电视集团的《都市资讯》频道,开辟了《灵山慈善•阿喜帮忙》栏目,及时关注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需要帮助的群体,第一时间解决他们的困难,受到了老百姓的广泛赞誉。
    7、组织志愿者:善行天下  独具风采
    近年来,基金会组织了近千人的志愿者队伍,在无锡大街小巷和青山绿水之间到处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服务在医院的病床边、在老弱病残的家里、在社会福利院、在孤独症儿童的心灵里面。灵山慈善基金会恒海扶贫中心的发起者76岁的秦洪,带领600多名热心人常年捐资助学,组建的“恒海希望工程”扶贫基金已先后捐资助学50多万元、募集衣被30000多件(套),惠泽5个省市的贫困学子8000多人次。
    到目前为止,灵山慈善基金会和灵山公司已捐款捐物5000多万元。在未来的事业中,吴国平及其基金会将秉承良好的公信度和社会影响力,恪守规范管理、运作有序的准则,为公益慈善事业再尽绵薄之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再奉献力量。

    四、以文化弘扬佛法,以佛法激扬文化,慈悲济世,
    是佛教文化面向时代社会的必由之路

    在今天看来,可以说,准确认识时代之机、社会之机和文化之机,其中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种种因缘,无不可为弘扬佛教文化、推进世界佛学之途径。认识因缘、创造机缘、转机而不为机所转,以文化弘扬佛法,以佛法激扬文化,乃是今天佛教文化面向时代社会的必由之路。以此见地和愿心,我们当能运用现代文化的语言、契合现代人类的思维、结合现代工商社会的日常生活、采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和现代的管理模式,将文化、出版、影视、网络、娱乐、旅游乃至工商等现代事业,都能转为传播佛教文化的工具;更进一步将这些现代因子融入佛教慈善、佛教救济的宏伟事业中去,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无锡灵山的佛教文化事业只是在此方向做了一点尝试和工作而已,帮助国家建设“众缘和合,和谐世界”是灵山事业的方向和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需要更加持久的艰苦创新和践行。我们相信,佛教文化面向时代社会并走向世界佛教将会呈现出新的面貌,这也是佛陀的慈悲和智慧以文化形式、以宗教形式等种种形式利益社会、利益人心、利益中国、利益全世界将会呈现出来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