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试论大乘佛教对于“真如”的不同看法

     发布时间:2022/1/26 


      一、大乘佛教的思想体系
      按照佛教思想发展的过程来说,印度佛教可以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三个阶段。大乘佛教在印度有中观、瑜伽、密教之分;传到中国又先后形成天台、三论、唯识、华严、禅、密、净土、律八个宗派。我们要探讨“真如”一词的含义,首先必须弄清大乘佛教各派的思想体系。因为各派的思想体系不同,对“真如”的看法也就不一致。玄奘的及门弟子窥基(632—692)著《大乘法苑义林章•唯识章》说:“摄法归无为之主,故言一切皆如也;摄法归有为之主,故言诸法皆唯识;摄法归简择之主,故言一切皆般若。”他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心物关系问题出发,说明大乘佛教只有三个思想体系,其见解是比较精到的。
      我们知道,佛陀在世时佛法是一味的,没有分歧。佛陀说法不外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等道理。佛灭度后,由原始佛教发展为部派佛教,由部派佛教发展而为大乘佛教。大乘经典虽然没有可靠的历史记载其结集的经过,不免有后人(包括印度和中国)演绎推衍的成分,但其基本内容同原始佛教的思想还是一致的。大乘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发挥佛陀的学说,造论立说,建立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的要以龙树(约200年左右)、提婆,无著(约410—500年)、世亲(约420—500年)、坚慧(约四世纪终或五世纪初)这五位论师为代表人物。前四人著述颇多,坚慧论师著有《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究竟一乘宝性论》两书。在中国佛教界流行极广影响最大相传为马鸣所著《大乘起信论》一书,与坚慧是一个思想体系的。上述五人的学说可分三系:
      第一、中观系:其主要主张是性空缘起论,即窥基所说“摄法归简择之主,故言一切皆般若。”所依经论有《大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其中以龙树著《中论》为代表作。中国的三论宗是属于这一体系的。
      第二、唯识系:其主要主张是赖耶缘起论,即窥基所说“摄法归有为之主,故言诸法皆唯识。”所依经论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六经十一论,要以无著的《摄大乘论》及护法等十大论师解释世亲《唯识三十颂论》经玄奘糅译而成的《成唯识论》为代表作。中国唯识宗属这一体系。
      第三、如来藏系:其主要主张是真如缘起论,即窥基所说“摄法归无为之主,故言一切皆如也。”“如”指“真如”而言。所依经论有《涅槃经》、《胜鬘经》、《楞严经》、《大乘起信论》以及坚慧所著书,以《大乘起信论》为代表作。中国的后期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各派,它们的思想大多渊源此系。
      三系中能以极少的文字概括教理行果像今天学术概论性质的著作,当推《中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大乘起信论》四部书。
      除了上述缘起论外,还有业感缘起论、法界缘起论、六大缘起论等。前者是大小乘佛教共同承认的观点,后两者严格地说只是真如缘起论的发展或补充。
      “真如”一词,异名很多,《大般若经》举出十二种,像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等。据安慧《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卷二,分真如为三种,即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除后二种未举异名外,前一种有“无我性、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等六个异名。又据慧思所著《大乘止观法门》说:“此心即是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复名法身,又称如来藏,亦号法界,复名法性,如是等名,无量无边。”吉藏《中观论疏》卷二十四,也有关于真如的解释。
      二、各系对“真如”的不同看法
      这里,仅就大乘佛教三个不同的思想体系对“真如”的解说,作一初步地探讨。
      (甲)性空缘起论者的“真如”观。中观学派是主张六识说的,不把“真如”当作“真心”看待,所谓真如只是诸法实相的异名而已。诸法实相就是一切事物真真实实的样子。这个问题,必须结合缘起性空的理论来谈。佛教各个学派都谈缘起。什么叫“缘起”?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依靠主要或次要的条件而生起的。这是佛陀的中心思想。佛陀在世时,佛弟子共同认为:“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中阿含经》语)《般若灯论》云:“种种因缘和合得起,故名缘起。”性空缘起的特色是:把缘看得很灵活,事物本身应该是什么条件生起就是什么条件,不事先决定。龙树《中论》云:“因是法生果,是法名为缘;若是果未生,何不名非缘?”意思是说,因为这个东西能生那个东西,所以这个东西名为条件;假若事物还没有生起以前,为何不可以叫它为不是条件?其他各系虽讲缘起,但老早就把主要的条件确定了,如业力、真如或真心、阿赖耶识及种子等。性空缘起论者与此完全相反。他们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无自性的因缘所生,因与果是不相离的,离因无果,离果无因;也不能说因就是果,果就是因。什么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否定超事物或神秘而固定不变的“自性”。一切一切都是缘起的,当体就是无自性的,所以说缘起性空。空,只是要否定那非常神秘而且在客观事物中根本就不存在的“自性”,并非否定一般常识认为事物应有的特性,如火的热性、水的湿性等。某些人以为空就是什么也不存在,那是极端的误解。自性的定义,如《中论》云:“(自)性名为无(造)作,不(相)待异法(而自)成。”含义是(一)无造作性、(二)不相待性、(三)自成性。试想:世界上哪里有这样的东西?他们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意谓:一切事物的实在的样子到底怎样?一般说来,不是人们的认识能力所能理解,也非语言所能形容。那无自性的缘起生灭的当体就是无生无灭,生灭动变的反而就是寂灭如涅槃那样。世间事物,就整体来说,绝对性的生起和消灭,绝对性的常住和断灭,绝对性的同一和差异,绝对性的来所和出处,到底有不有呢?当然没有。这就叫做“八不”,八不也就是诸法实相。如何才能观察到诸法实相?《中论》云:“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就是说:一切事物从因缘而生起,不能说果就是因,也不能说因离开果与果完全不同,因果各有自己的不同点,这叫诸法实相。果不离于因所以是不断灭的,因不即是果所以是不常住的。举喻说明:布是纱构成的,布是果,纱是因,布不能离开纱(不异因),纱不就是布(不即因),但是布是布,纱是纱,布与纱各有其特征,这是诸法实相。布不能离开纱,所以纱是不断的(不断),纱不就是布,所以纱又是不常的(不常)。那末,真如是什么?就是既不偏于常、也不偏于断的合乎中道状态的诸法实相。《中论•青目释》云:“分别推求诸法,有亦无,无亦无,有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是名诸法实相。亦名如(真如)、法性、实际、涅槃。”据此,中观学派的真如一词,应该指一切事物的真真实实的样子或绝对真理而言,是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不是指宇宙本体,更不是指真心。也就是说,合乎缘起性空的道理和事实就是真如,否则不是真如。
      (乙)赖耶缘起论者的“真如”观。唯识学派的创始者是无著、世亲,继起者有护法等论师,他们与众不同的主张是八识说。除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外,另有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并以阿赖耶识为中心,建立其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成唯识论》卷二在描述阿赖耶识时说:“此识行相,所缘云何?谓不可知执受、处、了。了谓了别,即是行相,识以了别为行相故。处谓处所,即器世间,是诸有情所依处故。执受有二:谓诸种子及有根身。诸种子者,谓诸相名,分别习气;有根身者,谓诸色根及根依处;此二皆是识所执受,摄为自体,同安危故。执受及处,俱是所缘,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行相仗之而得起故。此中了者,谓异熟识于自所缘,有了别用。”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的身体及意识的潜在力乃至整个的客观世界,都是阿赖耶识的认识对象。当阿赖耶识自体生起的时候,一方面内变,一方面外变,以自己所变的为自己的认识对象。同论卷七又说:“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唯识家认为:宇宙的本体,一切事物的中心就是阿赖耶识。甚至植物的生起都要以阿赖耶识的种子为因缘,真实的植物种子只能作增上缘(见《成唯识论》卷二)。因此,唯识学派坚决反对所谓:真如,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也不同意《中论》“诸缘无决定”的主张。他们认为真如就是绝对真理,是认识论的范畴,不是本体论的范畴。《成唯识论》卷九说:“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异。谓此真实,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此复有多名,谓名法界及实际等。”并认为唯识学派自己对“真如”的解说才是正确的。如同论卷二说:“不同余宗离色心等,有实常法,名曰真如。”为了说明“万法唯识”的道理也是绝对真理,并分真如为七种,如《成唯识论》卷八说:“七真如者,一、流转真如,谓有为法流转实性;二、实相真如,谓二无我所显实性;三、唯识真如,谓染净法唯识实性;四、安立真如,谓苦实性;五、邪行真如,谓集实性;六,清净真如,谓灭实性;七、正行真如,谓道实性。……”这七种真如中,一指十二因缘,二指诸法无我,三指万法唯识之理,四至七指四谛。十二因缘、四谛和诸法无我等教义都是原始佛教的根本原理,是佛教所说的绝对真理;把万法唯识的道理列在七种真如中,无疑也是当作绝对真理看待的。唯识真如也就是唯识宗所说的圆成实性。
      (丙)真如缘起论者的“真如”观。关于真如缘起的问题,相传为马鸣所著的《大乘起信论》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该论说:“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这是《起信》系或如来藏系对“真如”所下的定义。又说:“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从这些话,我们可以理解:(一)真如是一切事物的最后本体,只有一个,所以称为“一法界”;它是绝待无外的所以叫“大”;它是统摄无遗的所以叫“总”。论其相可以用言说分析其义;论其体它究竟有一个自体存在,人们可以理解它而生起正行,所以叫做“法门”。这样的“真如”不但是宇宙的本体,而且是人生精神现象的本体(心性)。(二)真如的性质,无疑是精神性的,它不生不灭,无有变异,不可破坏,毕竟平等。(三)真如的形状,是无相可得,据真如缘起论者说:宇宙本来没有什么东西,就只有一心,这个心叫做真如或真心。真心被无明所熏而起妄念生起一切境界,没有妄念就没有一切法。所以一切法,就其本体来说,从来就不是语言所能形容也非文字所能说明,非人们的心思认识得到。(四)真如的作用,它可以通过无明、妄心而生起一切境界,也就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事物之所以有差别者是依妄念而有的,假若离开妄念,根本就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境界的分别甚至存在了。
      这一系的佛教思想,他们有四个主要概念:一、真如;二、无明;三、妄心;四、妄境。据此,解释一切问题,如生死、涅槃等。他们的宇宙观是“法界一相”和“唯心所作”;人生观是从真起妄和舍妄归真。把真如视为真心,从生灭和不生灭两方面加以说明,即所谓一心二门。并认为它的功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这是佛教哲学中独树一帜的见解。其基本观点被中国历史上许多佛教大德所接受,著书立说,创宗立派。据近人研究,真如缘起的理论与婆罗门教的奥义书以及印度六派哲学中吠檀多派所说的“梵我不二”的思想相近。思想学说的继承性和相互吸收,古今中外类皆如此,不足为奇。
      大乘佛教三系对真如的看法,约相异说,有指真如为宇宙本体,有指真如为绝对真理。约相同说,共认佛陀是亲证真如的人;真如是诸法实相,很难言说,只能方便显示;约某种意义说,真如有各种异名。
      三、分歧意见何在及其他
      以上所论,只是各系对真如不同看法的比较研究。为什么有分歧或争论?应该如何理解真如?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第一、真如是大乘佛教思想中的关键性的问题,是极端重要的一个概念,而且在历史上也早就有过争论。据说华严宗的集大成者法藏(643712),因对真如持有异见而退出奘师译场,自己独创新说,以与唯识对抗。所以赖耶缘起论与真如缘起论始终是对立的。争论的主与点是真如是否摄一切法生一切法,真如要阿赖耶识的关系怎样。这些问题为什么有争论?就是因为双方的宇宙观不同。如果承认真如就是“真心”能够生一切法摄一切法,阿赖耶识就非宇宙本体了。如果承认真如与妄心毫无关系,真心不是宇宙本体,那末真如缘起论就根本不能成立。所以这样的争论,只是佛教内部的思想论争,一点也不奇怪。其实,各宗都能自圆其说,彼此互相驳斥,一直是胜负难分的。我们认为:印度论师依经造论,固然是比较可靠的,中国的祖师结合本民族的思想独创新说,颇多精到之处,更加值得珍视。第二、真如是什么?除客观地了解各家说法及其异名含义外,可以这样粗浅的理解:真如应该是主观的认识和客观的真理完全一致的境界,或者真如就是真理的异名。这样的真理是绝对性普遍性的,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道理,佛出世是这样,佛不出世也是这样,不随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是客观的事实,这就是真如。能够把自己的认识和客观的真理完全统一起来,就是亲证真如,也就是亲证诸法实相。成佛也者,在认识上说是掌握了客观真理,智慧发展(或恢复)到了顶点;在人生上说只是人格修养达到最完善最高尚的境界。真如在哪儿?当然不能离开现实生活去寻找,静的东西在动中,不变的东西在变中,动与静是不能分开的。龙树云:“不离于生死,而别有涅槃,实相义如是,云何有分别?”(《中论》)正是显示了这一真理。这是我们所理解的真如。第三,还要论及一个问题,就是大乘佛教三系所讲的本体论,如果站在另一哲学的角度来看的话,概言之,就是这样:或说互相依存的关系就是一切事物的终极原因,毋须另立什么本体;或说任何事物都不能离开人们的思维和感觉而单独存在;或说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绝对性、共同性精神本体的外部表现。三者之间的差异,仅仅如此而已。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对大乘佛教的研究与探讨。是否准确,有待关心此一问题的学者们指正。
     
                                                               作者:戒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