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佛学(下篇)

     发布时间:2022/12/10 


            佛学(Buddhology)中国佛学派别

            自汉朝传入中国,即有许多不同之派别,不一致之说法,为了消弭冲突、避免矛盾,中国佛学家即以判教方式,将各种说法融合消化。中国之派别有八宗、十宗、十三宗之说,若依大乘旧传八宗之说而言,其中禅、净、律、密属于行持,三论、天台、华严、唯识则以义学见长,此四宗学说略述如下:(一)三论宗三论原属印度大乘佛学之中观一系,北齐(550~577)末年,由辽东僧朗传入江南,至唐初嘉祥吉藏集其大成。此宗所依之基本典籍为:(1)中论,驳斥婆罗门教、小乘佛教,和其他大乘诸宗派之错误见解,而皈依中道教义。(2)十二门论,矫正大乘佛教徒自身之错误见解。(3)百论,驳斥婆罗门教之外道思想。其学说主要有三方面:(1)破邪显正。即总破一切有所得、有所见:破斥外道对于“实我”之邪见、遮遣毗昙宗“实有”之执见、驳斥成实宗“偏空”之情见、摧破大乘之一切有所得、有所见。如是内外尽破,大小遍斥,而以“都无所得”为旨归。(2)真谛和俗谛之差别,即以俗谛之故,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以真谛之故,不坏假名而说实相。故依此二谛之说,有是空之有,空是有之空,由是乃显无得之正观。(3)八不中道,即揭示诸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之理,来破除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四双八计”之偏颇,而说明宇宙万事万物皆无固定不变之自性。要之,此宗以“破而不立”来遣除一切偏执情见;以“无所得”为本旨,认为一切诸法本来无相,本自寂灭;故所谓之迷悟及成佛不成佛皆为假名,惟以“觉”为本体,染净诸法本来寂灭,而以“无得正观”为至极妙道。(二)天台宗陈宣帝建德七年(575),智顗大师入天台山而初创此宗。追溯传承,上承龙树,经过北齐慧文禅师之阅读中论、大智度论,得一心三观之妙旨后,传南岳慧思禅师因悟证法华三昧,著述大乘止观,再授智顗大师而修得法华三昧前方便,盛弘教观,并依法华经融摄性空论义,而大成天台宗学。其著作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此宗之教义说一心具十法界,静观此心,可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之道理。其纲义要旨有三:即一念三千之世界观、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之哲理。指出诸法之相互融摄,整个宇宙之究竟合一,每一现象(物或心)所表现之原理是圆融三谛(空、假、中),意指事物或生命本身即是实相,即是如如;主张一切法平等,此乃天台止观之中心思想。要之,天台一宗以法华经为典据,直显诸法实相之哲理,自“理”方面而言,以即空、即假、即中之圆融三谛彰显诸法之当体;自“事”方面言之,则揭示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之“性具”思想(性德本具);而所谓理事之互相融即,即是诸法之实相、法界之本然(法尔自然)。(三)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依华严经而得名。杜顺(557~640)为华严宗之开祖。此宗创始之前,中国已有地论宗,地论宗奠基于世亲之“十地经论”,华严宗一方面吸收地论宗之教义,而进入中国佛教之繁盛期;另一方面则统一当时各宗派新旧异说,立足于唯识缘起之理论基础。而在构成判教、观行理论方面,表面上虽批评天台、唯识之学说,实际又撷取两家之说。然大抵而言,华严宗依照华严经建立宗义,其无碍缘起之义理,乃从‘般若’思想展开来,根据“般若”之“法性本空”,进一步阐明法界诸法由于“性空”而形成平等,乃至等同一体,而得入于一与多“相即相入”之无尽无碍概念,此即所谓“法界之普遍缘起”。此宗重要教义另有:因门六义、六相、十玄门等,以显示其圆融无碍之法界缘起思想。(四)唯识宗此宗远尊印度弥勒菩萨为宗主,弥勒出世说瑜伽师地论,无着禀承教法而着庄严论、摄大乘论。世亲继而着唯识二十论、三十论颂等。玄奘于唐贞观年间,至印度求法,从戒贤、智光诸论师习受瑜伽、唯识等论。归国后其弟子窥基依玄奘大师口述,撰成唯识论述记,发畅奥义,又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以释之,而蔚成唯识宗学。此宗之名相繁众,义理深邃,侧重分析,立有五位百法(八心法、五十一心所法、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六无为法)、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五种性(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种性、不定种性、无性有情)。以“阿赖耶识”为基础,阐“万法唯识、识外无物”之理。其根源是在于阿赖耶识有含藏种子。种子又称“习气”,分为名言种子与业种子二种。在实证上以识为中心,转变有漏之心识,而成为无漏之实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最后将能观之识亦归诸于空,证入“能所一体”之世界。佛学研究分类佛学研究之分类,可由几个不同角度加以观察。
     
            从历史之观点看,可分原始佛教和发展佛教之佛教思想,
            从地理之观点看,分为南传和北传佛教思想两系;从教义之内容看,则有大小二乘、权实二教、圣净二门、显密二教、教禅二宗等各种之二分法。而于现代之佛学发展,中外学者亦皆致力于佛学之重新分类,作为新研究之先决条件,成为一股现代佛教学术思潮。例如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所归纳之研究体系为:①研究之佛教,如俱舍、成实、唯识等各宗之教义。②思索之佛教,如般若、华严、天台等宗之教义。③观想之佛教,如禅宗、真言宗之教义。④信念之佛教,如净土宗之教义。⑤实行之佛教,如律宗之教义。美国学者迈格文博士(Megovorn)则把佛学分为超越哲学(本体论)与相对哲学(宇宙论)二门。近代学者多把全部佛学分为以说明万法真相为目的,以理论为中心之“宇宙论”,与诠示解脱之真义、方法,以实践为旨趣之“解脱论”二大门。佛学之宇宙论包容广阔,有就现象事物之因果连续来说明万有由多元生起之学派;有主张物质现象为精神原理所开展之唯心一元论之学派;有肯定超越现象之实在本体论之学派;有不辨本体与现象,以现象归于本体活动,提倡现象即本体之学派。概括而言,宇宙论可分为二大系统,即缘起论和实相论。一、缘起论乃解释宇宙万法之生起,根据万法自身间之因果律,及各学派考察和说明之不同,遂产生种种之缘起说:①把万法生起之因由归诸于吾人之作业力,称为业感缘起论(俱舍学说)。②从主观方面考察,认为一切万有皆由吾人之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现,称为赖耶缘起论(唯识学说)。③建立实在之本体,以之说明一切现象由此显现,称为真如缘起论(真常学说)。④从本体即现象,现象即本体之理论出发,称为法界缘起论(华严学说)。⑤举出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以宇宙万法为一大日法身之灵动,称为六大缘起论(真言学说)。缘起论系从纵之时间方面,说明万法之生灭变化情形,是为“宇宙现象论”;实相论则从横之空间方面,来说明万法本身之究极真理,是为“宇宙本体论”。二、实相论,在佛教各学派中,亦有多种实相论之教系学说:①否定主观我体之存在,但对于现象诸法却肯定其法体实有者,称为法有论。②倡说我体、法体俱空者,称为法空论(小乘二十部及成实学说)。③基于实体之见地,主张现象属空或假有,但实体是真有者,称为有空中道论(唯识学说)。④否斥相对的有空之考察,以绝对不可得为究竟理想者,称为无相皆空论(中观学说)。⑤积极之写象实体,观作为本体即现象,举宇宙万有为一如之实在者,称为诸法实相论(天台学说)。解脱论乃是将解脱之原理应用于实践上,循向上之路径,以达究竟之目的。此解脱部门可分为解脱实质解脱部门可分为解脱实质论、解脱形式论和解脱次第论三大系统。一、解脱实质论,即解脱之真境,故涅盘、如来、佛土、佛身,皆为解脱实质之表明。二、解脱形式论,系为开显实质之各类实践,如律宗之持戒求解脱(戒律论)、各宗之修观求解脱(修观论)、各宗之断惑求解脱(断惑论)、净土宗之往生求解脱(往生论),皆属解脱之形式。三、解脱次第论,凡夫欲藉修行功力,自凡至圣,达至理想之彼岸,其修行因功力深浅,而有逐渐进升之次第,乃至究竟成佛;此类修行证果之次第论(行位论)、一切众生是否平等、超凡入圣之成佛可能性之解脱问题(种姓论)等,皆属解脱次第论。
            佛学经典一涅槃《涅槃经》三大经《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三大咒《楞严咒》《大悲咒》《尊胜咒》十小咒《如意宝轮王陀罗尼》《消灾吉祥神咒》《功德宝山神咒》《准提神咒》《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药师灌顶真言》《观音灵感真言》《七佛灭罪真言》《往生咒》《大吉祥天女咒》四阿含经《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十大般若《大般若经》《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胜天王所说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实相般若》《文殊般若》。方等多部佛广说方等大乘经典,如《维摩诘所说经》《圆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大宝积经》《大方等大集经》《楞伽经》《药师经》《地藏经》等等多部。[1]佛学常识1、七佛:在燃灯佛之后到我们生存的这一劫世之间(过去庄严劫和现在贤劫之间)有七位著名的佛陀,都曾经教化无量。他们是:毗婆尸佛(距今九十一劫)、尸弃佛(距今三十一劫)、毗舍婆佛(距今三十一劫)、拘留孙佛(现在贤劫中)、俱那含牟尼佛(现在贤劫中)、迦叶佛(现在贤劫中)、释迦牟尼佛。2、三身佛:中为法身佛(显法所成的身)毗卢遮那佛,左为报身佛(证得绝对真理而获佛果的身)卢舍那佛,右为应身佛(佛原来的生身)释迦牟尼佛。[2]3、三世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依时间意义而划分的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称为竖三世佛;另一种是按地域划分的东方净琉璃世界之佛(药师佛)、娑婆世界之佛(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之佛(阿弥陀佛),称为横三世佛。[3]4、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第一为摩诃迦叶,苦行第一;第二阿难陀,多闻第一;第三舍利弗,智慧第一;第四是须菩提,解空第一;第五是富楼那,说法第一;第六是大目犍连,神通第一;第七是摩诃迦旃延,论义第一;第八是阿那律,天眼第一;第九是优婆离,持戒第一;第十位是罗睺罗,密行第一。5、西天“四七”印度的二十八祖:摩诃迦叶、阿难、商那和修、优婆氇多、提多迦、弥遮迦、婆须蜜、佛陀难提、伏驮蜜多、胁尊者、富那夜奢、马鸣、迦毗摩罗、龙树、迦那提婆、罗喉罗多、僧伽难提、祖伽耶舍多、鸠摩罗多、阁夜多、婆修盘头、摩孥罗、鹤勒那、师子尊者、婆舍斯多、不如密多、般若多罗、菩提达摩。[4]6、东土“二三”中国的六位祖师: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自从六祖惠能大师以后,为了要息灭争端,只传法印,不传衣钵。7、小乘佛法度己,大乘佛法度人,上乘佛法既度己又度人。小乘佛法信仰罗汉,大乘佛法信仰菩萨,上乘佛法信仰佛陀。罗汉利己不利人,菩萨利人不利己,佛的最高境界则是利人又利己。从菩萨到佛的进级,只差最后一步,那就是度己。佛学大师玄奘(602-664),今河南省洛阳偃师市人。原名陈祎,汉族。唐代佛学家、翻译家,佛教唯识宗创派人、天竺那烂陀寺教授。编译《成唯识论》;撰有《大唐西域记》。他慧根深长,十二岁便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之后持钵云游天下,足迹遍布今之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河北和山西,他谦虚请教高僧大德。不过,他终于遗憾地发现:佛教流行中国几百年,却争论纷纭,迷惑久存,信徒也各执其辞,遂发誓往释迦牟尼的故乡去澄清问题。惠能(638-713),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俗姓卢氏,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金刚经义》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 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惠能作为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 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印光(1861-1940),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陕西郃阳(今合阳)人。印光大师早年遍参南北众多丛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藏数十载,深入念佛三昧,彻悟自心、圆悟藏性而专修净土。又创弘化社,广弘法化。办灵岩山净土念佛道场,为末法十方伽蓝之表率。其文字般若,更度众生无以计数。道风所播,遐迩景从,法化广被,名遍远近,仍粗衣淡饭,不登大坐,不打经忏佛事,远离名闻利养。不离因果,不谈玄妙,倡导老实念佛。所有供养亦捐善举,慈善救济,资助流通法宝数百万册。临终预知时至,领众念佛,跏趺而坐,含笑往生。荼毗后,示现舍利无数。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对中国近代佛教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圆寂后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大师在佛教界威望极高,弘一大师(李叔同)更是拜其为师并赞曰:“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序言)太虚(1889-1947),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近代著名高僧。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属牛,出生在清代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在上海玉佛寺示寂。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的根本宗旨是在于:以大乘佛教“舍己利人”、“饶益有情”的精神去改进社会和人类,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他尝说:“末法期佛教之主潮,必在密切人间生活,而导善信男女向上增上,即人成佛之人生佛教”。因此,他提出了“即人成佛”、“人圆佛即成”等口号。太虚大师有一首自述偈充分说说明了人生佛教的这一特征,偈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
            巨赞(1908~1984),江阴澄江镇贯庄村人,俗名潘楚桐,法名传戒,后改名为巨赞,字定慧。他青年时代在上海大夏大学肄业后,曾任江阴金童桥小学校长,1931年到杭州灵隐寺出家为僧。抗战时期,巨赞曾在湖南组织南岳佛道教救难协会和佛教青年服务团,在桂林主办《狮子吼》月刊,宣传抗日救国。1948年任杭州武林佛学院院长。1949年,巨赞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开国大典。建国后,他又参加筹组中国佛教协会,历任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副会长,主编《现代佛学》月刊,是第一至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巨赞长期从事佛学研究,对气功和中医阴阳学说深有研究,著有《绀珠集》、《觉海遗珠集》、《灵隐小志》、《巨赞集》等,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佛教高僧、佛学家、佛教教育家和爱国活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