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无为而治的由来和意思

     发布时间:2020/11/6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无为而治”。听起来很淡定。事实上,这个词出自道教经典《道德经》,在历史上曾被用于治国理政。可以说,其内涵相当丰富。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无为而治的由来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相争、七雄相斗,战争连炜不断,社会动荡不安。面对动荡的社会局面,思想家们纷纷提出治国安民的大政方略:名家福导礼治,儒家则主张尚贤,唯独道家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做为献给统治阶级的南面术,无为而治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为而治的解析
      按道家的哲学理念,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无为,就是顺应自然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指出凡事要“顺天之时,得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意”,不要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无为而治,本意是不妄为,并不是不为,这一点值得注意。《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


       
    编辑:“自然”在 道家、佛家、世间平常法如是说:


        “无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层次内涵是绝不能逆道而为,指的是不要人为的去乱为、胡为,去干预自然大道。 “致虚极,守静笃”“心斋”“坐忘”的正静定修炼而最终得道,如此便能与宇宙大道全息相应、圆融为一,达到了随心所欲合于道,无所不能为的至地。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精髓要义。
          佛家“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外面境界相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他那个心就叫清净心。面对一切世间的境缘,心里不产生执着。不取于相是指他们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一种事物;如如不动是指他们心的平静状态,指面对一切事物,心理上完全以随缘与平静来应对。
        世间平常法:“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我们要想谋求成功的结果,就要创造、积累、储备成功的条件,条件具备了,想不成功都难。(可悲的是,多数人盯住的只是成功的结果,而不是做好成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