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蝉与禅,都是人生的状态

     发布时间:2023/7/8


            作者:姜宝兵

            盛夏来临,绿荫满目,蝉声悠悠。当蝉悠长刺耳的声音唱起来,让人觉得火辣辣的时候,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就不折不扣地来了。
            在很多人关于故乡的回忆中,总有蝉儿悠长的鸣声破空而来,牵绊着一缕又一缕的乡愁。蝉的聒噪常常让有的人心生烦躁,但夏天如果没有蝉鸣,那一定会像春天没有花开,秋天没有月明,冬天没有雪飘一样,失去最具动感的标志性意象。
       
            蝉的生活方式颇为奇特,要经历卵、幼虫、成虫三个过程。夏天,雌蝉产卵后一周内即死去,卵经过一个月左右孵化,幼虫掉落到地面,自行掘洞钻入土中潜伏。在深土中,幼虫用刺吸式口器吸食树根汁液为生。它们要经过漫长的幼虫期,短则三四年,长则十多年。幼虫多年后重见天日,爬出地面蜕变为成虫,随后飞向丛林树冠,以刺吸式口器刺入树木枝干吸食汁液。成虫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繁殖,雄蝉以鸣声吸引雌蝉交配。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产完卵后也相继死亡,从而完成其传种接代的使命。
            蝉,在黑暗中等待了多年,与黑夜相伴和泥土相拥,不停的祈祷,在黑夜中期盼,在冰凉土地中等待,在漫长的几年或十几年……终于破土而出,冲破束缚看见天日。飞天的蝉,歌唱的蝉,       在短暂的生命中不停地在赞美生命。它在幽暗的地下蛰伏数年,  不为尘世浮华,只为在最后的时光,蜕化出最美的自我。
            人们也很喜欢玉蝉,一喻“蝉联”,二喻“一鸣惊人”,每当高考临近,很多家长总会给孩子佩戴玉蝉,希望一举高中。蝉还有先知先觉、知足常乐、禅意等寓意。
            古代人们对蝉的生态并不很了解,一直以为蝉是以吮吸露水为生,因此在文人骚客的笔下,蝉又是纯洁的意象,诗人们以吟咏蝉声来抒发高洁的情怀。虞世南赞赏它“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现自己对贤君重用的喜悦之情;骆宾王感叹“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现自己有才难施的悲哀;李商隐则抱憾“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表现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在炎热的夏天,蝉在树上发出很嘈杂的叫声。南朝梁的诗人王籍在他的《入若邪溪》一诗中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意思是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一个远离尘世、人迹罕至之地,对厌烦了尘世纷扰的人来说,显然有着无比的幽静。
            蝉在一些地方,还被称为“知了”。这是因为“蝉”与“禅”同音,佛家认为此物已经参禅悟道,所以“知了知了”啦。多少年暗无天日的蛰伏,换来短短数天在太阳下欢唱、恋爱、结合、死亡。一生在尘土里安详,一声在夏风中飞扬,这就是自然界中神奇的蝉。炎热的季节里,蝉总是一刻不停地鸣叫,让人的心随着蝉鸣烦躁不安。而禅,却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寂静的环境,澄净的内心和纯净的灵魂。
            从蝉的身上,我看到了蝉不因黑暗、光明而喜忧,专心生长的专注与坚持;也让我明白了,为何从古至今,那么多的文人雅士对蝉情有独钟了。它尊重生命自身的节奏,适应大自然的规律,经得起等待、经得起寂寞,最终羽化成蝉。
            “蝉”是一只虫,“禅”则是宗教性沉思默想的修炼方式,精神超越的文化语境。“蝉”是具象的,“禅”是抽象的,虽仅一偏旁之差,境界却大相径庭。深山古寺,光线幽暗的佛堂里,青灯荧荧,炉香冉冉,一位身披黑袈裟的高僧端坐蒲团之上,闭目凝神,排除尘世干扰,完全沉浸到安宁圣洁的静思中去了,这便是“入定”,进入“禅境”了。这时,如果恰在酷暑盛夏,高僧却镇定自若,身无汗渍。“心静自然凉”,胸中了无一尘,便如怀抱琼冰般清幽了。
            禅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它与儒道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缘联系是很明显的。禅在中国,早已越出佛学宗教的范围,在哲学文学艺术和广泛的思想文化领域,以至社会生活中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禅是一种修炼方式,属于思想活动的范围。
                       
            人生一世,而蝉不过一秋,一世百年也罢,一秋百日也罢,都是红尘过客,人生如蝉,无论生命的长短,时间的流逝,蝉与禅,都是人生的状态。无论我们当下的处境是什么,只要我们像蝉一样保持初心,永不退却,不在乎黑暗与光明,一定会破茧成蝶。黑暗时,我们可以继续能量,蓄势待发;顺境时,我们韬光养晦,积德行善,广结善缘,为自己培养更多的福报。我们人生的每一时刻,都值得被称赞,值得被珍惜。
            从蝉到禅,是一种修行,是要经过岁月的洗涤才能转变。我们要学习蝉破蛹时的拼劲,一鸣惊人;学习禅淡然豁达的心境,禅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