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法显:西行求法第一人

     发布时间:2013/9/22 


      1000多年前,祖籍山西临汾的一代高僧法显,为求取佛律,历时13载,不畏艰险,前往佛国印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到印度取经求法的高僧。

      据史料记载,法显(334—420年)俗姓龚,东晋司州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人。法显3岁出家,20岁受大戒。公元399年,为到印度求取完备的戒律,他以65岁的高龄,与4位同伴从长安(今西安)出发西行,出阳关,涉戈壁,过河西走廊,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跨帕米尔高原,先后到达巴基斯坦、阿富汗,周游北、东、中印度和尼泊尔,参礼佛迹,寻找佛经,后携带大量佛经从印度加尔各答乘商船渡海到斯里兰卡,又经海上漂流数月到达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一说爪哇),最终于公元412年,从海上漂流到青岛崂山登陆,首尾计13年,历经当时的31国,先后与他同行者增加到10人,途中冻死、病死2人,中途返回6人,留居在外2人,最后只剩他1人回归中土。

      在西行求法途中,法显不忘故国。他记录取经见闻的著作《佛国记》中记载,法显造访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无畏寺时,该寺有一座金银珠宝构成的佛殿,殿内供有一尊10米来高的青玉佛像,通身七宝庄严,右掌中有一无价宝珠。此时的法显,慨叹他昔年从汉地出发时的同行道伴,一路上“或流或亡”,而“顾影唯己”是汉人,其余“所与交接,悉异域人”。正值此际,忽见有一商人,“以(汉地的)白绢扇供养”青玉佛像,令他“不觉凄然泪下满目”!当法显抵达中印度的祇洹精舍之际,当地僧众闻说法显来自汉地,便赞叹他说:“奇哉边国之人,乃能至此;我等诸师和上(尚),相承以来,未见汉道人来到此也。”

      法显回国后,曾在建康(今南京)和梵僧佛驮跋陀罗共同译经,当年曾和他结伴西行的智严、宝云也相随而至。他们对我国的佛经翻译事业作出了贡献。法显还曾于东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应庐山高僧慧远的邀请,到庐山讲经。慧远的俗家弟子雷次宗听法显讲述到天竺(古印度)取经的经历,为法显整理了一卷《游天竺记传》,流传于世。《游天竺记传》被翻译为英文、法文、日文、印度文等多国语文版本,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直至今天,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附近的卡鲁塔旁,还保存着一块“法显石”,作为法显曾游历及学习于当地的一个见证。

      法显西行对中国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法显之前,虽然已有朱士行往西域求法,但他们未到印度,并且未返中土。与法显同一时期的汉人西行求法者,有去有回,只有法显功德圆满,并创造了一系列传奇。

      法显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真正到达印度本土而又求得“真经”回归的中国人,比唐代高僧玄奘(602-664年)去印度取经还要早200多年。玄奘法师曾说:“昔法显、智严亦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岂能高绩无追,清风绝后,大丈夫自当继之。”

      法显是第一个把梵文经典带回国内并直接翻译成汉文的人。他携归和翻译的经典,填补了中国佛教的众多空白,对佛学的传播和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法显是第一个用文字记述印度取经见闻的人。他著述的《佛国记》,是一部集地理、历史、社会、宗教之大成的杰作,对中国西北及中亚、南亚、东南亚广大地区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及至社会发展、经济制度等都有所述及,在世界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佛国记》不仅被郦道元的《水经注》引用了20多处、收入《四库全书》,还先后被翻译成英文、德文、日文、印度文和尼泊尔文本,对后来去印度求法的人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受法显的影响,西行求法者络绎不绝,其中就包括与法显并称为我国三大求法高僧的玄奘和义净。从历史上看,法显的西行求法比不上玄奘有名。但是,玄奘以及其后的义净等数十位僧侣的先后西行求法,都是受到法显《佛国记》的影响。正是由于这本书的出现,拓展了我国僧人的视野,以致引发了西行求法的热潮。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称赞法显是“开辟荒途”,而玄奘法师则是“中开王路”。

      纵观法显一生,始终处事平淡,西行途中没有像玄奘那样获得高昌王的鼎力支持,归国以后也没有像玄奘那样受到朝廷的优厚待遇。但他忘身求法,陆去海还,既走“茫茫象碛”,又历“浩浩鲸波”,矢志不渝,孤身回国,既补汉地律藏之残缺,又开佛性思想的先河,推动了中国佛教从般若玄学时代到南北朝学派林立的过渡,功垂千秋。

      玄奘以集大成中兴佛法,法显因辟荒途先启妙音。200年间,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