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西行求法

     发布时间:2013/10/23 


        佛经翻译方面的大德高僧,最杰出的可算唐三藏玄奘法师。河南洛州缑氏县人,姓陈,是陈惠的第四个儿子。幼习儒学,读到曾子避席的一段,玄奘他深深体会到,要仿效曾子避席的美德,马上站起来:立在书房。父亲当时看到这种情况,认为这个儿子是非常有礼貌,有孝心,心中十分欢喜。十三岁时,玄奘善根成熟了,他心里想,为了远绍我佛如来的法身慧命,近光我佛遗留的宏传教法,就跟随二哥长捷去发心出家做一个沙弥。到了二十七岁,就在四川成都受具足戒。得戒之后,就到各处名山古刹,参访大善知识,同时就努力宏扬佛教,特别对于大般若经更加积极宏扬,对于涅盘经、摄论、毗昙杂心等有所心得,悟解很深。但当时玄奘法师多年来去各地闻法,异说纷纷,查检圣典也各有所宗莫衷一时,很想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 《瑜伽师地论》,以求会通一切,于是就立志去西方取经。同时又想到法显法师与智俨法师,他们为了弘法利生,探求真理,先后到印度求法取经,我也应该继承先哲之后,就、立下了去印度取经的志愿,正巧这个时刻逢到从印度来中国的一位佛教大德波颇密多尊者(六二六)向玄奘介绍了.当时印度那烂陀寺戒贤法师在那里大弘法化,传授瑜伽师地论,肯定了这部论是佛教三乘学说大乘的体系道理u酉此就叁唐朝贞观三年(六二九)修本请奏,决志西行。但没有得到批准,为了求法心切,只好从长安潜行出关,白昼一隐伏,夜间赶路。当时正是八月秋高气爽的大好时光,开始走上了万里征途,历尽了艰难险阻,饱尝了风刀冰剑,以惊人的毅力,百折不回的壮志,在这冰天雪地和荒莫之中,渡过了漫长岁月。根据慈恩传记载,玄奘法师在四川时,曾于路上看到一个病人,满身生疮,真是臭污难闻:衣服也穿得非常破烂,玄奘法师心生怜悯,就把他带到寺里,给他请医生治病,又给衣服和饮食,对病人多方照顾。这个病人深感法师的慈悲心情,就传授他一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法师得到心经后,心里感到十分欢喜,就发心修持这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而且自利利他,到处宣说心经妙义。
        玄奘法师在前往印度取经,出关以后经过莫贺延迹地方,凡在有困难危急的情况下,都经常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以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虔诚恭敬,专心诵念。所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所有灾难,当下都得消除,转危为安。使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风行于世,深得广大教徒的受持读诵,信受奉行,消灾免难,得大利益。所以说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功德,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我们佛教信徒,应当终身持诵心经,一定深得、厂大灵感的。又传玄奘法师在益州空慧寺里忽然遇到一个生病的和尚,这位和尚他知道法师就要继续上路去印度求法,就非常欢喜的赞叹,同时又说:去五印度要经过很远很远的路,中间有不少的流沙和弱水,这一路上真是十分艰苦,而且也会碰到危险和惊恐,这位生病和尚,发慈悲心就口授了三世诸佛的心要法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一再叮嘱玄奘法师,如遇到种种苦难危险时刻,要一心恭敬的称念一(心经),在往来路上,一定会得到感应可保平安,没有一切苦难。稀奇的是,到了第二大早上,法师再去寻找这位和尚,已经不见了。后来法师离开国境,在旅途之中,凡遇有困苦危难环境或碰到粮食发生缺乏时候,在紧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法师都随时随地,志诚称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四十九遍。由于忠诚感通,当下就得到灵应,转危为安,离苦得乐。在西行印度取经的前进道路上,经过千山万水,悬崖峭壁,终于到达了中印度,佛成道处摩竭陀国,那里有一座那烂陀寺,当法师正在绕坛礼拜的时刻,突然间又看到上次在空慧寺碰到的那位和尚。玄奘法师说:蒙你口授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的心经,我在一路上,每当遭遇一切艰苦危难时刻,总是一心诵念,仰仗心经的护佑,处处都得到顺利,使我安全到达西天,满我心愿,表示诚恳的感谢。这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但是二世诸佛心要法门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灵感,有求必应,所以玄奘法师普劝人们要受持这卷《心经》。
        这卷心经,在《大般若经》第四百零一卷到四百零五卷中间的四个品里,就是佛与舍利弗二人的问答,关于般若行的功德中间,提要提出来的一段,作为单行本来流通,即是玄奘法师所译(《大般若经)》的第二分初 《缘起品》,《欢喜品》,《观照品》,《无等等品》经文的心要法门。最最简单,只有二百六十字。这卷心经,真是《大般若经》六百卷的核心。.故所以叫做 《心经》。这卷《心经》是法师在贞观二十三年(六四九)翻译的。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戒贤法师处学了五年。对于瑜伽学说有了进一步的悟解。最后又在枝林山胜军居士处学了两年,把瑜伽学说方面的一些疑难问题彻底弄懂,玄奘法师又在各地参学,对于大小乘各种学说,都有深刻理解,融会贯通,造诣甚深。在印度声誉极高,有大乘天的尊称。玄奘法师后来在印度周游各地,到处都开辟论坛,由于他知识渊博,辩才无碍,战胜了许多婆罗门教徒。成为声名显赫的论师 :玄奘法师在印度走遍了一百二十八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度过了十七年的漫长岁月,精通梵文和佛陀要义。到唐贞观十九年(六四五)正月二十四日回到长安。带来了梵文本子三藏圣教,一共有五百二十个箧子;总计六百五十七部,就用二十四匹驼马,负载回来。
        到了二月间,玄奘法师就进谒唐太宗于洛阳行宫,太宗以极其隆重的仪式,来迎接他,奉诏就在西京弘福寺开设译场。同时召集许多大德沙门与他共同从事翻泽工作。经过十九年时间孜孜不倦的努力,共翻译了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余卷。玄奘法师、鸠摩罗什、真谛、不空彼称为中国译经的四大译师。特别是 《大般若经》于显庆五年(六六O)正月初一日在西京玉华宫译场里面首先开始翻译的,梵文里面共有二十万颂。佛在四个地方说此经的,第一是王舍城的鹫峰山。第二是舍卫国的祗树给弧独园。第三是他化自在天。第四是王舍城的竹林园。共有四处十六会。到了龙翔三年冬天才把大般若经六百卷全部翻译完毕。法师才合掌欢喜的说:这部大般若经,乃是镇国之基,人天大宝。到了六十九岁(六六四)时,由于二十多年来的翻译工作,功德圆满,就安然圆寂。玄奘法师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旅游家,翻译家。大家都非常熟悉他,称他为[唐僧]

    [唐三藏]。
        上面所介绍的关于安世高、鸠摩罗什、法显、道安、玄奘的简要事迹。这五位翻译家、旅游家:文学家。对于沟通中印文化,特别是佛教经典著作等方面,都立下了伟大的功勋业绩,是值得我们中国佛教徒永远尊敬和崇拜。我回忆起唐朝义净“匿写有一首西天取经的诗..晋宋齐梁唐代问:高僧求法离长安,去者成百归无十,后者不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者如未暗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这首诗使我看到古德为法捐躯的献身精神。我们饮水思源应学习这毖一大德古同僧]翻译留作将来眼L的宏法利生胸怀。唐代翻译家玄奘外还有菩提流焉:买叉难陀.义净.金刚智.不空等人。义净法师所译的经有六十一部,共二百六十卷。不空三藏法师所翻译的经有一百零 四部,共一百三十四卷。玄奘是著重于瑜伽、般若、大小毗昙。义净是重视于律宗经典。不空是著重于密宗。至于其他的许多译经大德,所翻译的经典也是各有所长。在一个时期中总共译出三藏三百七十二 部,二千一百五十九卷之多。可见对唐代佛教翻译经典作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