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禅悟

     发布时间:2023/9/4 


    禅悟

    王者中亮

    禅示世间,善巧方便度迷者。
    若能觉悟梦中人,不枉圣贤来一遭。
            01. 无生秘义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黑氏婆罗门,两手托着两个花瓶,前来供佛。
            佛对黑氏婆罗门说:“放下吧!”
            婆罗门便将左手托着的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吧!”
            婆罗门又将右手托着的另一个花瓶放下。
            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吧!”
            这时,黑氏婆罗门问道:“我已经两手空空,请问您还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花瓶,我是让你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你将它们统统放下,便可超脱生死,永出轮回。”
            黑氏婆罗门当下悟到了无生法忍。
            02. 初示宗旨
            菩提达摩祖师到东土时,受到梁武帝的迎请。梁武帝问道:
            “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少,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答道:“实无功德。这些只是福德,算不上真正的功德,只能获得人天小果。”
            梁武帝问:“如何才是真正的功德?”
            祖师答道:“若得根本智慧,清净空寂,圆融无碍,才是真正的功德。真正的功德,不是以世间有为法所能求得的”
            梁武帝又问:“请问圣僧,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祖师并不直接回答,却说:“法界空寂,本来无圣可言,更不必说圣谛了。”
            梁武帝不解地问:“现在面对着朕的不是圣人,又是谁呢?”
            祖师知其不识禅机,只好摇头说:“不认识。”
            03. 断臂求法
            禅宗二祖慧可禅师,青年时为人豁达豪爽,博览群书,因不满足于儒道易数,四处访贤求道。听说有位天竺来的神僧达摩住在少林寺,便前往拜访。慧可虽时时伺机参问,但达摩整天面壁禅坐,并不向其开示。慧可只好守候在洞外。深冬季节,一日,天降大雪,慧可仍然挺立在洞外风雪之中。达摩祖师问道:
            “你因何事,久立不去?”
            慧可眼里含着泪水说:“只求和尚为我开示无上妙法。”
            达摩见多了那些谈玄猎奇,无志实修的知解之徒,对他淡淡地说:
            “如来无上妙道,非同世俗学问,需要具备能行难行、能忍难忍的毅力,以及坚持不懈、百折不回的恒心,方可学修。贪图小智,无德无义,谄曲轻慢者,不能受持。”
            此时,慧可毅然以刀自断左臂,并置于达摩祖师面前,以表决心。慧可坚定求法的举动终于得到了达摩祖师的认可,达摩祖师便问:“你来求什么呢?”
            慧可回答:“我心不安,乞请师父为我安心。”
            达摩说:“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
            慧可思索半天,回答:“我找来找去,找不到我的心。”
            达摩祖师回答:“我为你把心安好了。”
            慧可当下大悟。
            此后,慧可跟随达摩祖师,朝夕参学修行,长达九年,终于得其心要,继承衣钵,成为禅宗二祖。
            04. 法界眷属
            有位云水僧一路参访,一日来到由一位老妇人管理的庵堂前休息。他问老妇人:“师姑,这座庵堂里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一草一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云水僧:“无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师姑的样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么样子?”
            云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云水僧:“师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并没有混淆佛法呀!”
            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么?”
            老婆婆:“法师!你不可那么说,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05. 拜诣真身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禅师了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继续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从容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仰山大为惊叹,感慨地说:“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来,我以此试人,无一能解者。请你善加保任!”
            06. 古镜茶坊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情招呼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
            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店主,点了一下头。
            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地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能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有道禅师:“你问吧!”
            店主问道:“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很快答道:“黑如漆。”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了以后如何?”
            有道禅师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为然,说道:“对不起!恕不供养。”说罢转身就走开了。
            有道禅师愣了一下,心想:“我数十年参禅,现在连这个卖茶人都不如,惭愧!”于是痛下决心,勤苦参学,闭门深修,终于开悟。
            三年后,有道禅师又出现在这家茶坊的门口。店主仍亲切地招呼道:“呵!三年不见,仍想请教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顺口说道:“此去汉阳不远。”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后如何?”
            有道禅师回答:“黄鹤楼前鹦鹉洲。”
            店主听后,当即虔诚地说:“请禅师接受我的供养!”随即转身吆喝道:“伙计!茶,上茶,上好茶!”
            07. 喝消轻重
            翰林学士苏东坡,听说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于是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修为如何。刚一见面,东坡就说:
            “听说禅师的禅悟功夫很高,请问,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
            东坡答道:‘姓秤,称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08. 生死思量
            金山昙颖禅师,曾游京城,住在李端愿太尉的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
            “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狱,究竟是有呢,还是没有呢?”
            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虽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是无中现有。人眼前见牢狱时,为何不心内见天堂?欣喜和恐怖都在于心,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善恶造作皆能成境,太尉若能了知自心的作用,自然就不会有疑惑了。”
            太尉:“心,如何了知?”
            昙颖:“善恶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昙颖:“心归无所。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太尉:“人若死时,归于何处?”
            昙颖:“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生则我早已知晓。”
            昙颖:“请道一句,生从何来?”
            正当太尉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喝道:“你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太尉:“明白了,只知贪程,不觉蹉跎。”
            昙颖:“百年一梦。”
            太尉李端愿当下有悟,而说偈曰:
            “三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