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库伦三大寺一绝

     发布时间:2013/9/28 


          ——兴源寺清代早期十八罗汉壁画
          座落于内蒙古库伦镇的兴源寺,座北朝南,依山而建,由顺治皇帝题匾,始建于顺治六年(1649年)。其中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嘛呢以工代殿西、东两墙,绘有清代早期十八罗汉及护法韦陀、多闻天王壁画。该壁画纵两点七米、横十四米、面积达三十七点八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游人观光,由西向东,可见汉传十八罗汉;由东向西,可见藏传十八罗汉。此壁画被誉为库伦三大寺一绝。

          斑斓绚烂的艺术长廊
          壁画为一幅丹青长卷,中间山林,西、东水域。佛与十八罗汉置身苍松翠柏、古柳袅袅、深潭奇峰的胜景中。
    先说西水域:石梁之上,万顷碧波;石梁之下,百丈垂瀑。过江罗汉头裹红包巾,身着兰袈裟,满脸胡须,坦胸露腹、跣足,肩荷禅杖,背负蒲团,禅杆褂一只鞋,右袖露一束草,风尘仆仆,“一苇渡江;伏虎罗汉满脸胡须,怀抱包袱,手执数珠饰红缨,坐虎过石梁,其虎仰面朝天,尾巴向弯曲,威风凛凛;降龙罗汉光头,双手袖内作揖,莲叶作舟,恭迎二罗汉,其顶隐身彤云之中的龙王回首观主人。
          再说山林:临流石坡上,探手罗汉满脸胡须,张口,坦胸露腹,跣足,双手上举,右掌心置摩尼宝;看门罗汉光头,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持锡杖立其后;骑鹿罗汉蹲在石梁边施展神通,加长手臂,水中取物,水中可见一只手及月芽形物品。
          参天松柏侧石台上,释迦牟尼佛螺发肉髻,眉间有白毫,身着复肩袒右式袈裟,右手触地印,左手禅定印置钵,结跏趺坐于莲叶座,具头光、背光、身体外射光环,环内饰细巧稍弯的曲线,为六道众生说法;舍利弗尊者光头,袖内合什,侍立佛右;俗人提婆达多连鬃长髯,头戴襦巾、身着直缀、云头皂鞋,身体前倾袖内作揖皈依佛祖;三鬼卒献供,其一头生双峰,两侧竖发,面目狰狞,佩耳环,系肩巾,下着裤,跣足,双手捧盒;其二系肩巾,腰围短裙,足著软靴,佩手镯,四肢跪地;其三佛前双手端盘,盘置摩尼宝。
          笑狮罗汉光头,右手喂食,左手抚狮头,游戏坐于蒲团座,面前一头幼狮呈撒欢状,极富装饰性。
    曲径畔石台上,目犍连尊者双手施金刚拳,特立佛左;沉思罗汉光头,面佛跪径双手施礼敬印。
          山麓,托塔罗汉右手托塔与肩齐,塔身眼光门置佛,左手食指指狮,垂足而坐;举钵罗汉右手执拂尘,左手当胸持钵,立于其后。
          天造岩窟,挖耳罗汉右手托衣角,露出右腿,左手小指长甲欲挖耳,游戏而坐;骑象罗汉胸前长垂连系中衣的带子,双手手执宝石数珠,两端红缨为饰。
          临风巨柳,树干如太湖石,静坐罗汉光头,双手捧金刚杵,面柳垂足坐于石座上。
          树下石几置巨钵,四罗汉环岩席地而坐,谈笑风生:长眉汉俯首,白眉奇长,右手持钵,左手施丹,游戏而坐;布袋罗汉仰面,双手捧经游戏而坐,贴足置摩尼宝及捕蛇布袋;芭蕉罗汉隔岩侧身相望,上身裸露,身材枯瘦,左手抚膝拨弄数珠,系红缨为饰,右手扶岩呈半卧状态;羯磨扎拉(法增)居士坐于长眉罗汉身后,左手持佛尘扇凉,细听三罗汉切磋佛经,领略精髓,他的事业瓶置岩,上插一要孔雀翎。熏炉置地,冒出一缕清烟上升至天际,呈现无量光佛身姿。
          再说东水域:石梁之上,峰峦叠翠;石梁之下,飞流深潭。石梁上开心罗汉身着袈裟、皂鞋,背手而立。其弟俗人长者模样,身着直缀、云头皂鞋,胸前长垂一带,双手持云纹、如溻纹发簪各一件。
          深潭六童子戏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坦胸露腹、跣足,居中游戏坐于巨莲叶座。六童子髡头,留独辫、双辫,或三髻,持荷花、莲蓬,分别扯耳、衣、袋、莲叶、数珠,布袋和尚任凭捉弄,心生欢喜。
          西墙南边是韦陀菩萨,该护法头戴红顶缨护项金盔,盔饰五佛,剑眉英目,身着遮臂金甲,系肩巾,着下裙,缠腰宝缯飘舞,另系宝带,腰下垂鱼鳞护腹,云纹卫足罩靴。双手施未敷莲合掌,双臂横置金刚杵。
          东墙南边是多闻天王,该护法头戴护项金盔,蚕眉俊目美髯,身着遮臂金甲及战袍,耳际各悬一条缯带,缠腰宝缯两端下垂,另系宝带,云纹卫足罩靴。右手上托宝塔与肩齐,左手持描龙令牌,三角形令旗,令旗中书单圈“令”字,边缘锯齿状,顶部饰两条细带。

          绵远悠长的题材来源
          一、十八罗汉
          阿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据经典说,他们受了佛的咐嘱,不入涅磐,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现在所有的十六罗汉的典据是依唐玄奘译《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自元朝以后各寺院的大殿中多雕塑十八罗汉像,十六罗汉的传说则不甚勇通行了。
          “由十六罗汉演变成十八罗汉,主要是从绘画方面造成的。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十八罗汉像是前蜀简州金水张玄画的十八罗汉,宋苏轼得之于儋耳,题了十八首赞(见《东坡七集》后集二O),但未标出罗汉名称。其次是贯休画的十八阿罗汉,苏轼自海南归,过清远峡宝林寺见之,为之作赞十八首,每首标出罗汉名称,于十六罗汉外第十七为庆友尊者,即十六罗汉中宾度罗跋罗惰阇的重出(见《东坡七集》续集十)。”(《法苑谈丛》,第119页,周叔迦著。)
    “西藏所传的十八罗不,是于十六罗汉之外加上法增居士和布袋和尚,这些传说也都是从汉地传去的。当西藏朗达玛王(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破坏佛教时,西藏六位大师来到西康,见到当地各寺普遍绘塑十六尊者像,特别是卢梅、种穹大师摹绘了圣像,迎到藏中耶尔巴地方,这就是著名的耶尔巴尊者像。后来陆续传入汉地各样传说而增加二像。据说羯磨札拉(法增)居士是甘肃贺兰山人(今阿拉善旗),因奉事十六尊者而得到感应,每日都见有无量光佛出现于云中(见第五世达赖著《供养十六罗汉仪轨》)。他的画像常是背负经箧,身傍伏有卧虎。但是至今在供养仪轨中还只是十六尊者。“(同上)
          十八罗汉分别称骑鹿罗汉、喜庆罗汉、举钵罗汉、托塔罗汉、静坐罗汉、过江罗汉、骑象罗汉、笑狮罗汉、开心罗汉、探手罗汉、沉思罗汉、挖耳罗汉、布袋罗汉、芭蕉罗汉、长眉罗汉、看门罗汉、降龙罗汉、伏餐罗汉。
          1、骑鹿罗汉。出身婆罗门贵族,为拘舍弥城优填王的大臣。获阿罗汉果后,爱卖弄本事,有个外道人物设局高处悬钵,他“逐身飞空,得钵已还云”,佛祖责备他:“何比丘为外钵而于未戒人产现神通力。”(《法苑珠林》卷四十二)他曾骑鹿返拘舍弥城王宫,让国王出家。
          2、喜庆罗汉。据《佛说阿罗汉其德经》云,他是“知一切善恶法之声闻”,即亲耳聆听佛祖言教的声闻弟子。他是古印度一位雄辩家,有人向他请教:“什么是喜?”他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的快乐,就叫做‘喜’”。又问他:“什么是庆?”他说:“不由眼耳鼻口手所感觉到的快乐,就是‘庆’。比如诚心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
          西藏说法是:他到龙国化缘时,众多龙皈依佛法。龙送他一串用宝石镶成的项链,用它可以满足各种愿望,他加持后变成本人的标志数珠。
          3、举钵罗汉。他化缘的样子与众不同,每次都是举起铁钵向人行乞。
          4、托塔罗汉。他是佛祖的最后一名弟子,因为塔瘗藏佛舍利,故塔象征佛,他时时手托一塔表示追随佛。
          5、静坐罗汉。他原是一名勇猛的战士,出家后佛祖让他静坐,放弃粗野性格。
          6、过江罗汉。他是佛祖的一名侍者,相传他乘船云东印度群岛传播佛教。
          7、骑象罗汉。驯象师出身,一次他到欲界天说法,天神赠一副金耳环及其他装饰品,他加持后所有礼物变幻成他的标记一副金耳环。
          8、笑狮罗汉。他本是一位猎人,出家后戒了杀生。修成罗汉后,常与小狮为伴。
          9、开心罗汉。他原是中天竺太子,其弟想与他争王位而作乱,他告诉弟弟:“我心中只有佛,从不想当国王。”遂打开衣服,其弟见他心中果有一佛。
          10、探手罗汉。又叫般陀,这位罗汉是私生子,《善见律》卷十六云:般陀,汉曰“路边生”。般陀之母,为大富长者女,与家奴私通,逃往他国,久而有孕,垂产思归,于半途产子,如是复生弟。长名莫诃般陀,叫“大路边生”;弟名周罗般陀,叫“小路边生”,为十六看门罗汉。
          探手罗汉打坐时常用半跏趺坐法,打坐完毕即双手举起,长呼一口气。
          11、沉思罗汉。亦云罗护罗、罗怙罗、意译“复障”、“障月”、“执月”,也称“罗云”。据《佛本行集经》、《翻译名义集》卷一等的记载,为秋迦牟尼在俗的夫人耶输陀罗所生。15岁出家,为佛教有沙弥之始,谓其“不禁戒,诵读不懈“,密行超人,称为“密行第一”。所谓“密行”,即在沉思中觉悟,在沉思中能知人不知。大众不知,唯我知之能行。《法华经•人记品》云:“罗睺罗密行,唯我能知之”。
          12、挖耳罗汉。这是一位佛学理论家,尤为阐述“耳根”之论闻名于世。所谓“耳根”为六根之一,“六根”为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及功能。“六根”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感觉器官和根源。佛教认为,六根即是人生之根,轮回生死,罪在六根,要想超脱生死,就必须清除六根的污垢,修持布施,持戒等种种功德,以达到“六要清净”的境地。
          挖耳罗汉的特点为作挖耳状。
          13、布袋罗汉。他本是古印度的捕蛇人,常携口袋进山捕蛇,以免行人被蛇咬,他捉住毒蛇后便拔掉毒牙放生,他与布袋和尚是两码事。
          14、芭蕉罗汉。他出生赶上大雨,雨打芭蕉叶沙沙作响,故取名“伐那婆斯”。
          15、长眉罗汉。天生就有两条长长的眉毛。
          16、看门罗汉。他出门化缘,常用掌头拍打屋门叫人出来布施,后来佛祖赐他一根锡杖,他化缘时就用它在人家门前摇动,住户闻其声开门布施。
          17、降龙罗汉庆友尊者。庆友是难提密多罗的意译。
          传说古印度有个恶魔叫波旬,他煽动那竭国人杀害僧人,拆毁寺庙,并将所有佛经劫掠到那竭国。龙王用洪水淹没那竭国,将佛经藏于龙宫,后来庆友降伏了龙王取回佛经,称“降龙罗汉”。
          羯磨札拉居士,是观世单菩萨的化身,释迦牟尼曾对阿难预言:“居士羯磨札拉从北印度的具详王宫来,安慰一些信仰佛法的人,他是十六尊者的侍从。
          他在宗教绘画中通常画作:他的前方有无量光佛。他头梳高髻,背负经箧,倚坐在饰有华美的坐具上,右手持佛尘,左手执事业瓶,右边伏一卧虎。本处作了完全不同的艺术处理。
          18、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传说他住的寺庙外,常有猛虎长啸,宾头卢喂虎,与虎耍,称“伏虎罗汉”。
    布袋和尚通常绘成民间俗信:“五子戏弥勒”,右手持数珠,左手捧蟠桃。此处水中“六子戏弥勒”,完全颠覆了以往形象,实属绝画。
          西藏所传十八罗汉各具标志,即手印及持物,汉传十八罗汉则有很大的随意性。本文依据汉传十八罗汉特征,参考藏传十八罗汉标志及资料,进行识别罗汉。上述十八罗汉的圣迹,是识别十八罗汉的指南。
          二、韦陀菩萨、多闻天王
          韦陀,是梵语Skanda的音译,应译作“塞建陀”,据印顺法师著《护法韦陀考》,唐宋以来,“护法韦陀”已成佛教界共许之事实。中原寺庙中,他位于天王殿弥勒菩萨屏风背后,手执金刚杵,威风凛凛面北而立,原来职责是守卫大雄宝殿前内藏舍利的佛塔,塔、寺分离后,就全职护卫寺庙了。
          多闻天王,梵语Vaisravana的意译,音译“毗沙门”,四天王之一。四天王原是印度古代神话中的神将,其出现早于佛教,后来佛教吸纳为护法天王。多闻天王率领夜叉、罗刹等天将守护北方郁单越州,故又称北方天、北天。据说他恒护如来道场,闻法甚多,故名多闻天王。四天王中,唯有他常单独出现。他兼司财神之职,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玛哈帕腊达》等书有关于他的记载。他原是古印度婆罗门教天神俱毗罗,梵语称Kndra,意译施财天,住在吉罗婆(Kailasa)山上,相貌丑陋,有三条腿、八颗牙,中有一只眼。作为天王,他的形象是穿甲胄,右手持宝伞,表示降伏摩众,护持众生;左手握鼠,表示财宝。相传他与敌作战,败逃于塔侧,躲过一劫,塔救了他的命,于是出现一种托塔天王形象。在西藏,多闻天王有“歇息者”、“聂松保”、“丑身“别称。
          元明以降,多闻天王信仰走向衰落,托塔李天王取而代之。托塔李天王由多闻天王演化而来,仓皇前身是多闻天王。嘛呢殿多闻天王单独出现,完全是托塔李天王的形象了。
          该壁画托塔罗汉、多闻天王各擎一塔,塔均为清代形制,即方形塔座,复钵式塔身,上具眼光门,再上塔顶十三天、日月盘及火焰、宝珠。依据建寺年代和塔的形制,壁画定为清代早期壁画,应该毫无疑问。
          从嘛呢殿保存的十八罗汉及护法韦陀、多闻天王壁画来看,嘛呢殿当初供奉释迦牟尼佛,历史上曾是兴源寺的早期大雄宝殿,以后逐步扩建由八十一间殿取代。库伦旗一直有“先有额克苏木庙,后有兴源寺”的说法,流传至今。

          与唐卡相媲美的艺术
          库伦旗兴源寺清代早期十八罗汉壁画保留了明代服饰资料。十八罗汉都是明代生活底层的平民穿着,从过江罗汉的编织蒲团可以看出此点。两位俗人则属于知识分子阶层,提婆达多头戴襦巾、身着直身、皂鞋,典型儒士扮相。无论罗汉、俗人一律穿直身,或称直缀,是一种宽大且长的衣服,无代禅僧也着此衣,两袖状如口袋,这是不同官服的明代常服之一。
          “明代的军人护身武装,首有铁盔,下有身甲,遮臂及下裙,卫足几个组成部件”(《中国古代服饰史》,第440页,周锡保著。)重量近60斤。从二护法军戎服饰看,虽夸张、装饰性强,大抵可以看出这些。明代常遇春墓前的盔甲石人像,从肩巾、遮臂、护腹、缠腰系带、云纹靴,与韦陀颇为相似。二护法地位高于平民。
          僧衣颜色分蓝、红及藏红花三色,其中以藏红花色为上品。据说佛祖诞生时印度时尚此三种色,优于它色,佛祖同意僧衣采用上述三色。此处罗汉僧衣只有蓝、红二色。
          清代早期壁画弥足珍贵,也有自身特征——凡有清一代壁画,无一本朝人物,尽是明代及以前扮相。
          该壁画继承传统,师法高古,属工笔人物重彩画,衬以青绿山水。
          就布局来看,全幅中间山水,西东水域,追求以佛为中心。全幅中心、西东中心,共设三佛。这样西东佛对佛、水对水,形成对称之美。全幅三十六人物、各以二、三、四为一组相互呼应,表情传神。狮、虎、龙活灵活现。一石、一木、一山、一水,不论巨细,悉心收拾。
          从技法上讲,全赖《芥子图画谱》、《摹仿名家画谱》之类。山取大斧劈皴法、坡法、山坡路径法、平远法;水取鱼鳞法、海江波涛法、石梁垂瀑布法;树取勾叶柳法、画松法、迎风取势法;衣纹取铁线描、高古游丝描,如探手罗汉为铁线描,提婆达多为高古游丝描。静中取动,动静结合。清风过处,柳枝轻摇;童子笑声,溢出画面。
          在艺术手法上,该壁画佛与罗汉均白毫相,区别于俗人。开心罗汉兄弟石梁相会,以往作品开心罗汉剖腹可见一心,俗不可耐。此处开心罗汉背手而立,只有对面其弟可见一心,其他任何人无法见到。再则,水中六子戏布袋和尚实属绝画。精彩亮点,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而在创作队伍上,该壁画均出自民间画工的大家之手。历来工笔人物画分文人学士、民间画工两派。前者淡彩薄敷,格调流于清雅;后者浓色重抹,鲜丽浓重。举世闻名的敦煌、永乐宫壁画,以及桃花坞、潍坊、杨柳青木版年画皆出自民间画工。嘛叫庙壁画亦出自民间画工之手。宋代以后工笔人物画膛渐走向衰落,而以写意为主的山水画、花鸟画,则成为元、明、清绘画的主流。某些学者评论,壁画明清以降,缺少大家。该画工具有渊博的佛学知识,精湛的画艺,超人的想象,追求巅峰作品。
          谈到壁画内涵,无不涉及人生。人们追求幸福,希冀得到佛与十八罗汉的庇护。佛国世界是人间世界的折射与升华,透视出尘俗的喜怒哀乐,反映出中国人在“人生”之路上的苦苦追求。
          嘛呢殿清代早期十八罗汉壁画,艺术成就可与西藏唐卡《罗汉渡水图》相媲美,极具历史价值、文物考古价值、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