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水陆法会与水陆画的要求及其相应联系

     发布时间:2013/10/23 


       水陆法会全名“法界圣凡水陆普渡大斋胜会略称“水陆会”、“水陆道场”、“悲济会”、“水陆斋”等。俗称“打水陆”。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内容为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蔫亡灵,这种法事是由梁武帝的《六道慈忏》即《梁皇忏》和唐代密教冥道无遮大斋相结合发展起来的。   
    一、水陆法会的缘由
       据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曰:“有一天梁武帝梦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大斋)普济群灵?”梁武帝梦醒后感到蹊跷,(梁武帝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相当有影响崇信佛教的皇帝,他生于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魏晋南北朝的南朝。)梦中神僧的话一直索绕在武帝脑海中,他便召集南朝国师宝志禅师解析,国师认为此梦必有缘由,劝武帝广寻群经,以求答案。于是,梁武帝即于法华殿迎请各种佛教经典,早晚和宝志禅师一道批览群经,待阅及“阿难遇面燃鬼王”的典故后,才恍然大悟,典故中写道:“有一天佛陀的弟子阿难在林间修习禅定时,忽然看见一位浑身皮包骨头,满脸火焰熊熊燃烧,痛苦异常的鬼王,来到阿难面前,阿难问他:“你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鬼王回答:“我叫面燃,特地来告诉你三天过后,你也堕落饿鬼道,和我一样痛苦。”阿难显然很焦急:“那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此果报呢?”鬼王告诉阿难:“如果你能在明天布施百千个饿鬼及百千个娑罗门仙,各施一斛饮食,并供养三宝,仗此功德,即可增寿,避免果报。”阿难出定后,内心惊恐不已,忙向佛陀禀报此事,佛陀便教阿难《陀罗尼施食法》,使加持过的食物成为法供,可以上奉佛法僧三宝,平等下施饿鬼等众生,食物经观想修法后,由少量观为无边无量,施食给所有的鬼众,消除众鬼的痛苦,令他们舍去鬼身,生于天上。阿难因此获得解脱。”梁武帝明悉这个缘由后,即与宝志禅师一道以《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陀罗尼》施食法为核心,花了三年时间制成了水陆仪文,水陆仪文制成后,梁武帝于佛前不点灯烛手捧仪文向佛发愿道:“若此水陆仪文能资助六道,广度有情,符合佛法,愿我礼拜后,灯烛不点自明,否则,灯烛晦暗如初。”发愿之后,梁武帝开始在佛前执礼,顿时灯烛自然通明,光照大殿,宫殿金碧辉煌,一片祥和瑞景!紧接着从天空洋洋洒洒飘落下一朵朵芳香四溢的花。梁武帝见此情景欣喜万分信心大增,于是在当年的二月十五日(今天的镇江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水陆法会。从此,水陆法会就在中国流传开来,并发展成为佛教界最大型的祭祀活动。
    二、水陆法会仪文的要求及形式
       水陆法会分为内坛佛事及外坛佛事,内、外坛法事一般为七日,法事以内坛为主,(内坛亦有五日者则自第三日起)其进行程序:第一日三更,外坛洒净,四更内坛结界,五更遣使建旙(旙上书“修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功德宝旙”,高悬于大雄宝殿左前方的刹竿上);第二日四更,请上堂,五更奉浴;第三日四更供上堂,五更请赦,午刻斋僧;第四日三更,请下堂,四更奉浴,五更说戒;第五日四更,诵《信心铭》五更供下堂,午刻斋僧;第六日四更,主法亲祝上下堂,午刻放生;第七日五更,普供上下堂,午刻斋僧,未时迎上下堂至外坛,申时送圣,水陆法会即告圆满。法会期间,自第一夜起,每夜于瑜伽坛各放焰口一台,至第六夜则放五方焰口,水陆法会虽分为七个坛场:“大坛、诸经坛、净土坛、法华坛、楞严坛、华严坛、瑜伽坛”。大坛专门礼拜《梁皇宝忏》;诸经坛“讽诵诸经”;法华坛专诵“妙法莲花经”;净土坛专念“阿弥陀佛圣号”;华严坛静阅“大方广佛华严经”;楞严坛讽诵《椤严经》;瑜伽坛,亦称施食坛,为夜间施放焰口之用,“焰口”是“面燃”的异译。放焰口即是施食饿鬼的仪式,第六夜则放五方焰口,内、外坛法师,僧众均参与,是法会活动的顶点。水陆法会需要七昼夜才能功德圆满,七昼夜中讽诵经典如上,水陆法会虽分为七个坛场,其实是一堂整体的佛事,每一坛同等重要,缺其一就不能名之为“水陆法会”。每日分三时,至总回向坛宣读文疏,昭告十方法界,将每日所诵经典功德回向,因此,水陆是不分内坛、外坛的,斋主们随自己发心,共同成就此一法会,就是最大的功德,诵经功德贵在自己的发心虔诚,发心愈大,虔诚愈深,则功德广大愈是无可限量。   
    三、水陆法会与水陆画的相应关系
       水陆法会分为内坛佛事及外坛佛事,若论法事内容,重点则在内坛。水陆法会仪式上一定要有水陆画,水陆画是举行水陆法会不可或缺的圣物之一,水陆画悬挂于水陆法会内坛,代表法会所邀请的对象,宇宙中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众生。水陆画不仅有释迦牟尼佛画像、阿弥陀佛画像、药师佛画像、还有毗卢遮那佛画像。在佛教中不同名号的佛代表着不同的教义内容,毗卢遮那佛又称大日如来佛,在密教中作为教主和教理的核心,被奉为至尊,水陆法会属于密教仪式,他的画像被摆放在内坛的正中位置,下置供桌、罗列香花、灯烛、果品等供物,其前安置方台摆放铜磐、斗鼓、手铃等法器及仪轨两侧分挂上堂、下堂水陆画像。上堂邀请的全部是诸佛、菩萨、大圣人、缘觉、声闻、明王、八部、婆罗门仙、次则供养梵王帝释二十八天,尽空宿曜一切尊神,下则供养五岳河海大地龙神、往古人伦、阿修罗众、冥官眷属、地狱众生、幽魂滞魄、无主无依、诸鬼神众、法界旁生、六道中有四圣六凡、普通供养……未发菩提心者、因此水陆胜会,发菩提心未脱菩轮者,因此得不退转,未成佛道者,因此水陆胜会得成佛道。水陆法会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参加僧人众多,内容丰富,念多种经,不仅动员强大的人力、物力,就是一堂水陆法会需要水陆画的数量,少则几十幅,多则一、二百幅不等,《益州名画录》记:晚唐僖宗中和年间(882年—885年)画家张南本在成都宝历寺水陆院画了120多帧水陆画,这是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水陆画;山西宝宁寺现存一堂139幅明代水陆画;现甘肃省古浪县博物馆藏的这堂水陆画共计42幅,成画于明代初年。   
    四、水陆法会绘画要求及其特点
       水陆画的内容不仅有各种佛教神祗还有道教诸神、民间诸神、土农工商、三教九流、六道四生、地狱鬼众、佛教故事、水陆缘起等诸多内容。水陆画中的人物形象设计有较为固定的模式,佛、菩萨、明王像需严格遵照仪轨、诸天、护法也都有传统的固定画法,如来形是佛的形像,头上有肉髻,头发为螺发或波浪发,有的还有顶髻珠,面部丰满而美好,大而厚实的耳朵,眉如新月,眼如莲花,鼻高不现孔,唇如频婆果,丰腴的下颌,宽厚的胸膛,多身披袈裟,袒露右肩,慈眉欢韵的神情鲜明地体现了佛陀庄重大度的仪态,大慈大悲的性格特征。有些佛像形像似菩萨,如毗卢遮那佛便多见菩萨装造像。菩萨形是在家相,面相丰满圆润,云髻高耸、头戴宝冠,长眉如鬓,双目微启,眉目间含笑、神情恬静慈悲,菩萨身饰璎珞,钏镯璀璨环绕,肩披巾帛,下着团花密绣锦裙,轻柔稀疏的衣纹,犹如音乐一般旋律。声闻形及罗汉形,是出家僧人的形像,忿怒形是明王和一些护法的形像,面目狰狞恐怖。天人形是慈和相的男相诸天护法等神尊的形象,鬼形见于阿修罗等形像;道教神,民间神的形象有帝王形、武将形、仙人形、童子形、畜形等等类型,面对博大精深的宗教内容,繁多复杂的造型、衣饰中国画师运用了民族绘画语言——线条艺术来加以表达,丰富多彩的线描,描绘衣裙中带,运笔有轻重、虚实、深浅、浓淡、组织布局有疏密繁散,时而迂回蜿转、时而酣畅淋漓或如春蚕吐丝、或以行云流水;时而劲拔顿挫,如兰叶、如折芦、充分表现出丝绸织物那种细润柔软,轻逸飘举的质感和动感,故有“吴带当风”之说;暗纹线条流畅灵活,疏密适度,随身紧裹给人以“薄纱透体之感”这就是画史上最著名的“曹衣出水”的手法。人物面容,肢体则用挺拔遒劲的铁线描,自然匀称,丰满圆润,造型准确,或根据不同的人物形像,手法也在不断变换或圆润流畅、或停顿明显、或运笔凝重、或挥毫潇洒,刚与柔既鲜明又和谐对比,中国画线描技巧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水陆画大多采用工笔重彩画法,也有兼工带写和水墨淡彩。工笔重彩敷色浓重,勾勒,渲染十分细腻,毫发入微,工稳谨严,即便是衣服上细小的图案纹样都画得十分精致;在背景的处理上,如鲜花、祥云、水浪和山石等,采用更具装饰性的画法,追求更为华丽的效果和饱满的画面;兼工带写、水墨淡彩表现手法更为松放或简淡,注重人物姿态活泼灵动,物体生动飘逸,线条较之奔放、洒脱、随意,笔墨浅淡烘托出人物背景神彩飘动!
    五、水陆法会和水陆画的发展状况
       自梁武帝之后,水陆仪文因周、隋战乱而逐渐失传一百六十余年,直到唐高宗咸亨年间,一位“英禅师”在梦中得到异人指点,在大觉寺从一位吴僧义济处得到了梁武帝的水陆仪文,水陆法会得以再度盛行天下。历经宋、元、明、清朝廷都特别重视水陆法会,特别成为战争以后朝野举行的一种超度法会,由于在朝廷的扶持下,举办的水陆法会的规模达到空前的盛大,一堂水陆法会参加僧众达到千人之多,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是沙门出身,登基后发挥朝廷的势力大力宏扬佛法,水陆法会不仅因此规模宏大,而且仪轨定型,明代高僧祩宏依照志磐的《新仪》稍加修改后,完成《水陆修斋仪轨》六卷,风行于世。水陆法会发展到清代,由高僧仪润又依祩宏之意,详述水陆法会的作法与规则,撰成《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仪轨会本》(六卷)成为流传至今的打水陆的通用版本,简称“水陆仪轨会本”。
       自宋代以后水陆、空法会得到很大的发展,相应的水陆画在此也得以不断提高和发展,并趋向成熟。明清时水陆画都是有专业画工绘制而成,画工每年受宫廷征调,为宫廷工作,宫廷水陆画质材之珍贵,制作之精丽,有的画面直接贴金勾金线,涂了金的画面金光闪烁,这充分体现了宫廷营缮的华贵,画师技艺的专精。明清时产生了一些杰出的“道释像画师”如朱好古、马君祥、宛福清、徐福林等。有些画师因画技超群享名当世,而被文人墨客写入著录书籍之中,例如:徐沁《明画录》中有“道释”一节,其中著录的画家有三分之一是画工,如蒋子诚画道释像,观音大士被誉为“有明第一手”。
       目前国内现存水陆画多是明清时代的作品,这些作品继承了唐宋“道释”人物画的成就和辉煌。画师在绘制过程中,继承多于创新,尽管如此,许多画师还是在作画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有自己的独特性,从而使得水陆画的绘画风格呈现出多彩的面貌,使我们不仅观察到各时期的不同特点,也能看到同一时期的不同风格。
    明代水陆画表现出世俗化的时代特点,塑造的形象, 多为人们所乐见,表情多开朗慈祥,平易近人;用色明亮而艳丽,在画法方面,有工笔重彩和兼工带写等不同的种类,工笔重彩作品的面目极尽精工华丽,敷色浓重,富丽堂皇。清代水陆画的创作,在明代的基础上持续发展,细腻的工笔重彩作品表现出更加注重装饰效果的倾向,有些作品兼工带写、粗笔重彩,笔墨较重;还有些作品吸取了文人画中的一些画法,笔墨采用薄薄淡彩,追求人物姿态的活泼和背景的动感。
    总 结
      水陆法会,水陆画集中体现了中国佛教文化、艺术、辉煌的历史成就。这是继佛教从印度流传至中国又一在中国大地上自创的一种“佛教活动”,并奠定和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界最隆重的一种经忏法事。《祖师》曰:“今之供一佛,斋一僧,尚有无量功德,何况普通供养十方三宝,六道万灵,岂止自利一身。亦乃恩沾九族。”所以水陆法会发展到至今在中国各大寺庙今古盛行。
                                                                                    陆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