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佛家艺术之--佛龛

     发布时间:2015/9/21 


    “龛”的汉字是由上“合”与下“龙” 组成,“龙”上有“合”,尊贵神圣。据《说文》记载:龛 , 龙貌也。
    佛龛,为佛家特有之器,在印度起初是石制式龛居多,据说源于佛祖涅盘后,用于安奉舍利或佛像或经典。中国东汉前,无佛龛这种佛家制器,佛教传入中国后,初制佛龛与传统古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寺院内的殿堂及四周供堂,南北东西围成方形的庭院,遍布各地富丽堂皇,上万座庙堂,是古代高端建筑文化艺术的代表,中国画里的殿台亭阁、山川池径,都是用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条来表现的。中国寺庙建筑的出发点也是线,柱、梁、额、椽、拱等,宏观来看都是一种线,这些线条交织网罗,便构成了图画。


    神的居所规格是由皇帝来规定的。佛家寺院的建筑自然在皇帝的钦点御批范畴之列。广泛供奉佛像的器具——龛,就是佛家殿堂的微缩版,当屋顶的最高规格庑殿顶,是为皇宫主殿及佛殿专用;斗拱只许皇宫、寺观和王府使用时。佛龛因为他的微缩独特性,可以尽其所能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王公贵族和民间都得到空前的热捧,大多人喜欢将佛像请回家,日夜供奉,极大满足了普通广大民众的热爱和向往。例如,飞檐独具风韵,使高耸的屋顶显得格外生动而轻巧。檐角上常排列着有趣的瑞兽,瑞兽的大小多少根据等级而定或象征吉祥安定,能灭火消灾,或象征正义的化身,造型精美,神态各异。正如梁思成所说的,“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佛龛的形制
    中式佛龛延续印度原有的覆盆式与密檐式的塔的艺术设计风格与中国传统的殿堂楼阁的建筑及佛家寺院殿堂的建制,便产生了因为不同地区 , 具有不同地域文化特点,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佛龛,因它的内容还被延伸,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一般来说,不论佛龛是什么形态、大小如何,在中国,若论龛的数量和形式的多样性,各种极富有建筑装饰美感的佛龛,可以说在世界上也是头一无独二的。
    佛龛的制式
    中式殿堂式佛龛造型皆按古代殿堂来设计,作为殿堂的缩微,其雕梁画栋、飞檐瓦盖凡传统古建所具有的特点都一一具备,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寺庙殿堂古建之美在佛龛制式方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整体龛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庄重、和谐、灵动,宁静及神韵。
    佛龛的结构与设计
    古人在建筑风格上崇尚中和,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取向。佛龛融合了特有的古代祭祀祖宗、天地方正、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制式。它的基本造型结构是由基座、龛身和刹顶组成的。基有圆形、四方形、半圆形等。中式佛龛基座尺寸略大,龛身以阶梯式层层向上搭建,一般只是单层单格的佛龛,也有双层佛龛,三层佛龛做成的,大型佛龛甚至可达数十层。中式佛龛不管是单层还是多层,其刹顶的雕饰都比较精致。佛龛整体赋予了佛家的保身,应化身,法身的内涵,这种艺术格局使中式佛龛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据清宫档案记载,清代宫廷内的佛龛通体均选用上好的印度紫檀,雕工极其繁缛,比例尺寸严谨考究,皇帝亲自参与设计和监制,数十层的大型佛龛需经反复审核,颁旨后方可制作。

    佛龛的材质与制作
    中式佛龛的材质多样,常用的木制有紫檀,花梨,胡桃,黄杨,榆木等,选材方面,使用原色的名贵木材相对较少,上漆上色的材质偏多,因此有“三分雕,七分漆”之说,传统中式佛龛一般以红黄为主色。在制作上注重其艺术效果,历经数次修磨、刮填、彩绘和贴金等制作程序,采用朱金木雕所制的佛龛则富丽堂皇、金光灿灿。红黄这两种喜庆暖色调佛龛在民间深受喜爱,特别是黄色作为代表皇家之色。素有“金佛银龛”之说,金色佛雕像配以直接用黄金和白银制作佛龛,供佛就如同用皇家礼仪规格,享有与皇帝一样的尊贵。

    现在随着海内外不同国家地域的密切交流,佛龛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互相融合。融合,使佛龛更美观更实用,对人的修为有一定的裨益;愿心,使地域不同的佛龛制作工艺不断得到改进;艺术,是人们对佛龛所供奉的敬重,也是对人本身的尊重及对人内在精神层面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