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佛像艺术在中国流传和发展概况

     发布时间:2019/5/3 


                                      前     言

       佛经记載: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陀庄严的德相不是生来就有,《大乘百福庄严经》说:每修一百福,才庄严一相,佛陀在因地时,由于精进不懈,经过九十一劫才圆满相好的业报。由此说:佛的法相庄严,端正殊妙是修出来的。然而佛在世并没有开展造佛像之举,佛在世也反对“偶像的崇拜!”在他去丗五百年后,佛教徒受希腊文化和艺术思想的影响,才开始开展佛造像,后又在大乘佛教大力宣扬下,便于更好的修行实践,才真正大规模开展造佛像之举,以至逐步向世界传播。 公元一世纪后,佛教是随着古丝绸之路而传入中国,这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中国这广博土地上生根,发芽历经两千年,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本篇文章大致概括佛造像在中国发展,以及各个时期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与内涵。同时也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与标准。使佛造像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汉传佛教造像艺术。这些形像并非都有佛教经典依据,但为了更好成就众生,令众生见此相好而幕道修福,是故如来随其意乐,为现种种相好之身,说法教化利益无量众生.作为人类遗留下来的伟大佛教艺术,是永远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艺术宝藏,我们理应更好地保护,研究,传承!更要有担当精神!笔者从事佛画创作多年,深感应在绘画基本工上多下苦功,把基础打扎实,作品要有一定思想内涵,多向历代佛画大家学习,借鉴,描摹!循序渐进......(不要:走都不稳,就想飞!)佛画创作也是修行,磨砺心智的一个过程,从有形到似形非形,画(修)到更高境地了,悟了!所谓的“形都是无相”,到这时也就自然明白:“佛在世的用心......”

           

                      一、 佛造像在各个时代的绘画特点

        大约在两汉之际,佛像艺术随着佛教一起进入中国,最早出现的佛像艺术是在中国西部的新疆地区(古代西域)。开凿于公元三世纪后期,如拜成克孜尔石窟,森木塞姆石窟。起初绘画的风格比较粗糙,以粗放的线条为主,用大笔平涂法,色彩单调,以红、绿、蓝为主,经过岁月的侵蚀,红色已逐渐转为今天所见的黑色与棕色。早期整个画风明显带有印度的绘画特点,画面的题材大多是道、佛本生、以及游化乞食等故事。开石窟造佛像以古龟兹地区沿着丝绸之路向东,到了古高昌地区,再向东一直到了甘肃莫高窟,早期的莫高窟绘画风格明显带有印度和西域画法。后受内地中原的画风影响,到了汉魏时际,佛教已传入中原,

       佛像艺术的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了更大的交流,这种交流经过中国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形成了更具有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从而更容易在中国社会流传和发展,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艺术取得了飞跃发展,这时期无论在绘画方面还是雕塑上都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这时期佛像的形象,大多面目清瘦,褒衣宽带,神采飘逸。《历代名画记》卷五:“顾恺之所画人物面如恨刻,削为容仪;陆探微的人物画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凛凛若对神明;这正如戴颙造像;像成而恨而瘦……既减臂胛,像乃像称!这些艺术家们所创造的人物就代表了当时人们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由此而形成“秀骨清像”的风格,成了具有典型的南北朝时代特征。北魏时期,由于政府的大力保护和提倡,佛教发展很快。这时的佛教造像艺术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闻名于世的山西大同云冈,河南洛阳龙门两大石窟就在这时期开凿而成,两大石窟规模巨大,气势宏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到了隋唐时期佛教艺术有了明显的转变,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又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教造像,已不是以前笔法上,“钩利刃森森然,而是劲健中又显露出柔和的笔意,显得温和圆润,生动柔和的风格,人物造型也从南北朝时的清瘦飘逸转向丰满端丽。隋唐菩萨像显得雍容华贵,颇似唐代宫廷贵妇形象。面庞圆润丰满,端庄妙丽。头戴各种宝冠,身披璎珞,臂钏 ,衣质轻薄华丽紧贴身上,更显肌肤丰腴和体态婀娜。这是其所绘的佛教内容画面扩大,多是描绘大幅大乘经变画,这些画面多数在敦煌石窟中唐代壁画里体现。其中有根据《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创作的“西方净土变”、以上这些经变,都是承袭南北朝以来大乘佛教所流传的各种经变,,就是以佛说法为主题,把十六观的形象,画在主题壁画的两侧。“西方净土变”把巍峨的宫殿、清澈的流水、和谐的乐曲、展翅欲飞的水鸟、池中嬉戏的童子、空中飘扬的乐曲,巧妙地组合在佛说法的四周,使之成为一幅生动、自然美妙的西方极乐世界图景。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佛教在当时很兴盛。唐贞观三年,玄奘法师西去印度取经,度过了十七年漫长岁月,精通梵文和佛陀要义。到唐贞观十九年回国,带回梵文本子三藏圣经,一共五百二十个箧子,总计六百五十七部。回国后,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召集许多大德沙门与他共同从事翻译工作。唐朝最杰出的佛教翻译家玄奘外,还有“义净”、“金刚智”、“不空”等法师,他们都是最优秀的译经师。玄奘是著重于瑜伽、般若、大小毗昙。义净重视于律宗经典。不空是著重于密宗。至于其他的许多译经大德,所翻译的经典也是各有所长。在一个时期总共译出三藏三百七十二部,二千一百五十九卷多。可见对唐朝佛教翻译经典作了很大的贡献,也大大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佛教艺术的表现内容,盛唐时石窟的“经变画”趋向复杂多品,场面壮观,内容丰富。即使同一题材的经变画,绘画的就有多处。如莫高窟的“法华变”、“维摩诘经变”、“观无量寿经变”等壁画.尤为“维摩诘经变画”最为突出,这一整幅大画面,以《文殊师利问疾品》中的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对坐说法为主题。有分别画出《佛国品》佛国世界的情形、《问疾品》以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对坐说法为主题,四周画有诸多菩萨、声闻、天人等、《不思议品》描绘维摩诘运用神通力遣来许多佛座入室、《观众生品》描绘舍利弗与天女相互变换对方,说明“色相无在无不在”的道理、

    《佛道品》描绘普现色身的菩萨入问维摩诘情形、《香积品》描绘维摩诘以神通力来到“上方界众香国香积如来处”与诸多菩萨、声闻、天人等吃香饭、《见阿众佛品》维摩诘遵佛旨,遂现神通力,以右手引出“妙喜世界须弥诸山、大海水、不动如来”等等形象现于大众的面前。这七幅小画是一整幅分割开的大幅壁画。但是每幅小画又有其独立性,他们既整体又独立。可见,这时期壁画家的技艺更为精湛。盛唐的雕塑、绘画有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唐朝时印度的密宗传入中国,密教的经典又往往把一些密咒(陀罗尼)与观世音菩萨相联系,还规定了在持诵这些密咒时相应的仪轨以及需

    要礼拜供奉的特定的观音菩萨的形象,由此而产生了所谓马头观音、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不空羂索观音、如意轮观音等,这些观音又都是圣观音(或称正观音)的化身。在我国流传最广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简称,《大悲咒》。这位观音菩萨具有千手千眼表示能圆满无碍普渡一切众生。若有众生能供奉这一菩萨,诵持“大悲咒”那么此菩萨将以千手护持,千眼照见,并能息灾避祸,降伏邪魔。诵此陀罗尼者,世间八万四千种病悉皆治之。“大悲咒”具有不可思议殊胜功德。唐代以后密宗在中国兴起,千手千眼的大悲观音像在中国许多寺院石窟寺中渐渐作为主像被供奉。如四川安岳卧佛沟石窟千手千眼观音,山西平遥双林寺千手观音,四川重龙山石窟千手千眼观音像等等。

     

    油画 《千手观世音菩萨》规格:120*90cm

       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受到最普遍,最广泛的信仰,《法华经》中的《普门品》,密宗,民间记载:观世音菩萨能变化三十三身,随缘示现,以大悲愿行倒驾慈航,辅弼阿弥陀佛,寻声救苦,但闻其名,获无量福,因而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之称赞。中国老百姓按自己的愿望和喜好塑造了许多富有民族特点,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情趣,因而为中国民众所喜爱的观音像,如“马郎妇观音(又称鱼篮观音)”、“扬枝观音”、“白衣观音”等。宋代以后创作出的观世音菩萨形象更多依照中国古代仕女形象,恬静温和。使人观之亲切、温暖。满足众生的愿望——随其所欲,求愿悉得。从造像的风格上看,则更加贴近了生活,世俗化的味道也更浓,这样更容易为群众所接受。

       五代宋以后,还出现了许多罗汉,如十六罗汉、五百罗汉十八罗汉等。唐代玄奘翻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经一译出后,有关十六罗汉题材的塑像和画像就更多了。尤为五代禅月大师贯休所绘的“十六罗汉”姿态各异,骨相奇特,胡貌梵相,曲尽其志,为传世之作。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相当大的影响。杭州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造像中,其中有一尊笑口弥勒造像最为著名,倚坐于山崖上,光头如比丘相,双耳垂肩,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手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游人。在造型的技法上,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赋予人物鲜明的性格特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人见了此像无不被他那憨厚质朴,纯真坦荡的笑容所感染。忘却自身的烦恼. 这时候的佛像已带上了浓厚的中国色彩,他与中华文化形成水乳交融状态,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形成中国特有的世俗绘画审美风格。明清时代,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于画家宗教信仰和对画的意境追求,画家中有一批僧人或佛教信仰者,在绘画和理论上出现了禅品画的傾向!如:代表画家四大僧人:"弘仁,石溪,朱耷,石涛。"  扬州八怪代表画家:“金农,黄慎,罗聘等.....”佛教艺术发展到这时期进入了百家争鸣,各个流派竟相争其斗艳,呈现出一派繁荣胜景!

            油画《金铜  。弥勒佛》规格:

                        二,种类繁多,姿态各异

       佛造像就是佛教造像这是广义说法,这里不仅仅有佛陀尊像还包括菩萨尊像,护法天神,明王,罗汉以及佛弟子等等都属于佛教里的尊像。艺术表现形式有雕塑,塑像,画像,刻像还有各种印刷品像。制作材料有金铜像,石雕石刻像,木雕和泥塑,还有玉雕,瓷像,织绣包括纸制折叠形像等等!其中以金铜像和石雕最受后人珍视!也最宜保存。

       佛像的体姿大约为坐像,立像,卧像和飞行像,姿态不一。佛像的服饰,一般佛所穿的衣服,大致是上身穿的是“僧祇支”(掩腋衣或覆肩衣),这是一种从左肩穿至腰下的长形衣片。在僧祇支的外面则穿大衣(梵言称“僧伽梨”,意思是“众聚时衣。”)菩萨的形像一般都是头戴各式宝冠,身穿天衣,一种薄而轻柔的衣物,全身有璎珞。耳珰,颈饰,胸饰,腕钏等各种珠宝佩戴装饰。各种护法天王,以及金刚力士等,则大多为武将装束,形体魁伟,威武雄壮。显示一种力拔山河,气盖世的力量和气概。

       佛教的像是很讲究手的规划和塑造,佛像的手有各种不同姿势,佛教里称为“印相”或“印栔”。各种印相有其特定的含义,也是识别各尊佛像的重要依据,最常见的印相有如下几种。1,说法印,2,施无畏印,3,定印,4,降魔印,5,与愿印。还有阿弥陀佛九品印(三等九品)。密教也特别重视印相,其印相规定也特别复杂,有的分别表示消灭无明烦恼,获得佛智等等!

       除了手印之外,佛像手中持的物品也不尽相同,如药师佛手托药钵,以药物救济众生,脱离病痛!阿弥陀佛手托莲台,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众菩萨手执莲花,宝珠,法轮,宝瓶和花卉等等,都像征着不同意义。

       初期的中国佛造像以印度造像为蓝本,但是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却不断地产生变化,无论从形像的相貌,动作,衣着,手势的器物及象征意义。都越来越中国化,民间世俗化,这些形像并非有佛教经典依据。但佛教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佛菩萨慈悲为怀!为度化众生,随众生喜好,而随缘示现化度。

               (待续......)

                          陆巧玲(调整 完缮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