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中国特色佛教文化和色彩(2)

     发布时间:2020/9/12 


    四、佛教建筑与色彩

       汉传佛教寺院建筑,规模不一各有特色,但外墙大都是黄色或者红色。自佛教传入中国,受到了君王的重视和礼待,寺院多为御令敇建,其规格和色调一般都以皇宫建筑为蓝本,金璧辉煌,庄严气派!中国自古以来,黄色就被尊崇!彰显尊贵富丽!在五行学里黄色代表中央方位,明清两代明文规定,只有皇帝的宫室建筑及奉旨兴建的寺庙才准许使用黄色,有如“金刹”一般,气派庄严”!此等渊源一直被后世所承袭。但也有寺院外墙涂上红色的,在中国红色都是吉祥色,寓意富贵和庄严!

    在国内佛教寺院一般都用香木建筑,据说,佛祖很喜欢“香气馥郁” 木材建筑寺庙,能感受到禅思静虑,清静幽深的气氛!从而把觉悟的佛法传给信徒。由此佛教信徒就喜欢用香木建筑寺庙、雕刻佛像、制作佛龛、供具、佛香、佛器及僧侣随身携带的佛珠和挂件等,以表示尊敬佛陀的虔尽之意。


    全木结构寺庙
    而这些纯天然的木材本身纹理色质就很“绝美”!与佛教建筑,雕刻佛像,制作佛器等有关的“香气馥郁木材”,笔者大致列举十大珍贵树木!
    如下:1,沉香木,香料中排名老大。木材颜色“白色至淡黄色”,含树脂,有清馥的香气,纹理直结构中至略粗,材质轻软,
    (用于:佛像雕刻、高级家具、细木工及薰香等用。沉香料小,一般用于雕刻小佛像、佛珠及工艺品。)
    2,降香黄檀,别名:海南黄花梨,“心材红褐至深红褐色,深浅不均,常隔有黑色条纹,有光泽,”材色花纹美丽,新切面上有辛辣气味浓厚(降香),(木粉制作佛香是礼佛最好的佳品。用于:佛珠、寺庙高级雕刻家具等的木料。)
    3、檀香紫檀,俗称:小叶紫檀学名心材初锯时颜色“桔红、久则呈紫黑色,花纹美丽。”(用于:家具设施、雕刻;佛教僧人的佛珠和挂件等。)
    4、檀香木,俗称:白檀;心材颜色“浅黄色,久则呈红褐色”,边材一般不用,木材有檀香味浓烈,(用于:皇宫家具、和寺庙佛像雕刻、佛香及僧侣的佛珠手串、挂件等)。
    5、小叶桢楠、紫楠,俗称:金丝楠木、心材颜色:“金黄至金黄褐色”,生长在向阳处多会形成金丝花纹,非常美丽,新切板香气浓,有光泽,纹理斜或交错,(用于:宫殿、家具;寺庙建筑、雕刻佛像等)。
    6、愈疮木,俗称:绿檀,心材颜色“深绿褐色至栗黑色”,木材有香兰草芬芳香味,有强烈的光泽,(用于:寺庙的佛像雕刻和佛珠、挂件等)。
    7、柏木,俗称柏树,心材颜色为,草黄褐色或黄褐色微红,放久在空气作用下材色渐深,木材有光泽,有浓烈的柏木香气,(用于:佛像雕刻,佛香制作,寺庙建筑檩条、柱子、房架、屋顶等)。
    8、冰片香,俗称:山樟;心材颜色“玫瑰红、橙色或暗红褐色”,木材细至略细,新锯材有类似樟脑气味,有光泽、(用于寺庙大柱子、门窗框、地板、大门、屋顶、楼梯等。是当今,修建寺庙用材量最大的一个树种)。
    9、香樟,俗称:樟木、樟树等;心材颜色“红褐或红褐微带紫色,沿纹理方向常带有红色或暗色条纹”,木材光泽强,(用于:用途广泛,寺庙佛像、雕刻、樟木箱柜等;樟木有红、白、黄三种颜色),
    10、杉木,俗称:刺杉、正杉等;心材浅栗褐色,有光泽,杉木香气浓厚,防虫、耐腐性最佳,纹理直,结构中,均匀,甚轻软,(用于:木桶,寺庙建筑的五角梁、房屋构件等)。
      以上列举的十大木材与佛教建筑,雕刻佛像,制作佛龛,佛珠,挂件等等都有着紧密联系,这些木材色质多”暖色”,大都颜色在:暗红,褐,淡黄等几种色系。天然木材颜色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显得浑厚质朴,气派庄严!在国内有许多古刹名寺的建筑与这些木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的寺庙甚至全都用树木建造而成!如南京“定山寺”、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等等,这些寺庙的建筑都是“全木结构”!足见木材及它的本色与佛教有着重要关联!
      现代“禅意空间”更是崇尚纯天然木材,制作工艺流程相对简化!制作成的家具桌,凳,柜,橱等清晰可见木纹的纹理,清新典雅的颜色,以及散发着香气馥郁的清气!

    五、佛教艺术中的色彩
      我国绘画艺术,包括佛教题材的绘画作品,专门涉及色彩方面的理论著作相对较少,偶尔谈及也只是概括简要的介绍,这与我国传统的艺术理论思想有关,中国绘画大多注重在“笔,墨,神,韵”上作文章,长期淡化色彩,认为其是西画和油画所特有的,其实,这都是不够全面和深入认识与研究,色彩作为绘画的主要形成因素,在我国传统画中,早就具有很重要地位!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彩陶出现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大地湾文化中,我国最早出现的彩陶颜色多为褐红色,我国的先民对红色的认识和使用是很早的,在数万年前山顶洞人的遗骸周围就撒着含赤铁矿的红色粉末,用矿粉染红各类装饰品;这说明人类对矿物颜料的认识及使用,可能经历了数万年的历程,而红色正好是人们最早认识的色彩。红色在中国人眼里代表着吉祥、美好的色彩,象征着对幸福的企盼…
      回归于佛教艺术中的色彩,这得追溯于佛教传入中国说起,大约两汉之际,佛教是随着古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沿着石窟长廊,古西域留下了佛最早的足迹,这里分部着中国早期的石窟艺术,如拜城克孜尔石窟,森木塞姆石窟。起初绘画风格比较粗糙,色彩也较单调,遗存至今被风化的颜色多为褐红色。开石窟造佛像以古龟兹地区沿着丝绸之路向东,到了古高昌地区,再向东一直到了甘肃莫高窟。敦煌壁画是敦煌莫高窟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过统计的492个洞窟内,共有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作品,规模之大令人惊叹!敦煌壁画是我国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壁画,其壁画色彩凝聚着中国佛教艺术色彩之精粹!敦煌壁画主要分布于窟之四壁及窟顶上,仔细观察敦煌壁画的色彩构成:以黑、白、青、赤、黄等颜色为主,突出表现了佛教五正色!敦煌璧画色彩有着高度感染力和表现力,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敦煌色彩进行梳理。(一)和谐的色彩对比:冷暖对比,以隋420窟西壁‘维摩诘经变”为范例,壁画以不同层次的粉绿、灰绿与里绿与土红形成对比,此外又以淡紫色与土红色形成冷暖对比。表现人物时,在黑白的强烈对比下,“文殊菩萨”的一组与‘维摩诘”的基本对称,作为辩论的双方,在用色上有所区别。文殊弟子服装多用土红色与青莲,维摩请弟子服装多用灰绿色。从色彩效果看,“维摩诘经变” 色彩结构和色彩纯度、明度的掌握是极有分寸的,达到了“和而不同”的境地,使壁画色彩整体的变化、和谐与平衡,相当专业性的色彩黄金比例。如,又如北魏第254窟,成功的运用“调和色”,又在适当程度上降低了“鲜明色”的不和谐因素,使画面色彩效果最终达到和谐。  (二)色彩结构的主观意向性: 壁画的色彩结构是按照装饰色彩的秩序来组合色调,讲究色彩均衡、韵律、疏密、节奏关系,把多变的物象概括为平面化的大小色块 ,敦煌壁画色彩构成,更加地倾向于人们的主观意向性,壁画中的一些颜色并没有在当时的现代生活中出现,但是运用到了壁画中之后,却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敦煌的壁画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人文的和谐、自然的乐趣,并不是局限于只是还原当时的色彩。 色彩的丰富不仅来源于对比色、调和色的运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同类色的运用。同类色的深、浅、冷、暖不仅使一种颜色有了变化,而在它与其他颜色组合搭配后又产生了更加多样而复杂的变化,使得画面更加和谐,这一点在隋唐洞窟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如在第217窟法华经变之化城喻品中,画师大量使用石青、石绿,间以少量的土红、储石。整幅画面非但不单调,反而由于画师对这几种色彩的巧妙穿插组合显得错落有致,丰富和谐。   (三)各时代色彩略有变化: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石窟壁画的代表,虽历经千年,无论在绘画形象上还是在色彩表现形式上,各个时代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北魏浓郁厚重而有变化,西魏、北周爽朗而清雅,隋唐时代华丽高雅,题材广泛。比如257窟是具有北魏时期壁画特征的典型洞窟,具有早期敦煌艺术壁画的共同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的色彩特征。该窟以其生动而稚拙的造型、浓烈而深沉的色调,对比强烈的色彩,构成一派和谐温婉的色彩氛围。到唐朝,壁画更加注重色彩和线条的结合,在色彩的作用上,也更加具有创造力,不再以单元色为主,出现了许多的复合颜色。其中盛唐时期的观无量寿经变壁画,色彩典雅绚丽,浓厚而不失庄重,线条飘逸又能清晰表现主旨,内容富有想象力又符合逻辑。红色的廊柱,青绿色的琉璃瓦搭配和谐,错落有致,而人物的衣着服饰多用间色,朴素淡雅。这个时期的壁画水平也达到了敦煌壁画的巅峰。 (四)色彩中的视错觉: “色彩是富有情感的语言”,是最能反映人们喜怒哀乐的视觉要素,我们之所以对色彩有这些完全不同的心理联想,进而产生“视错觉,”是因为我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  常见的色彩视错觉包括以下4种:1. 色彩的对比错觉、2.色彩的温度错觉 、3.色彩的感官错觉、 4.色彩面积错觉。在敦煌壁画中古代画师巧妙地穿插了这几种常规的色彩视错觉效果 ,色错觉技艺高超精湛!同而达到壁画生动灵活,赋于人们一定想像空间••••    


    《瓶花》油画  规格:

      敦煌壁画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和精髓,彰显了我国历史发展时期的佛教艺术面貌。敦煌壁画依靠着它绚丽的色彩,能够很好地将壁画的美感和壁画中的华丽色彩显现出来,能够把当代的文化、经济的繁荣完美地展现出来。敦煌石窟艺术无论是从绘画技法上还是色彩运用都相当成熟!专业水准相当高!为今后中国色彩艺术推进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壁画:敦煌石窟、芮城永乐宫, 北京法海寺壁画。多年以来北京法海寺壁画留给笔者特别深刻印象,如果要对比,既使是举世瞩目的敦煌璧画,从整体上看,有的地方还有她的不足和暇疵!而法海寺的壁画可以说,处处构画的精工典雅,没有一处是败笔,整体上可谓达到完美极致!在人物的刻划上,壁画中各类人物的形象神态、服饰衣冠、动物的神情、毛发,无不精细入微,惟妙惟肖,并突出体现了佛教人物的内心世界,它的显著特点是塑造了诸佛的外部威严与内心悲悯相统一的形象。
      用色以朱砂、石青、石黄为主,沿用重色方法,服饰、兵器上大量使用描金和沥粉贴金,以及使用多层叠晕和烘染的手法,金碧辉煌,富丽华贵。
      特别令人激动且震撼的是壁画中“水月观音”:薄纱披肩,“远看轻薄、欲隐欲现,仔细看身上披的透明白纱,每一吋是六菱花瓣,每一花瓣都由四十多根金线组成,沥粉贴金,闪闪发光,细如蛛丝,薄如蝉翼,这种精湛的壁画绘制技巧,为中国壁画中仅见。法海寺壁画是明代壁画精品中精品!堪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壁画艺术进行媲美。
      水陆画色彩在佛教题材作品中也很具有代表性!水陆法会是中国佛教法事中比较隆重的一种,而水陆画是举行水陆法会悬挂的必需的宗教题材画,他在宗教及绘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水陆画以彩绢工笔重彩浓缩了中华儒、释、道三教文化内涵,它的色彩明艳,笔法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水陆法会始于南朝梁武帝,到宋元明三代达到高峰,清代时逐渐衰落。
    一般大型水陆法会上,一堂水陆画的数量达到120幅,朝廷修设的水陆法会上水陆画会多达200余幅。
    水陆画在明代发展到顶峰。明朝水陆画基本上以工笔重彩为主,用矿物质颜料绘成,虽经几百年,颜色艳丽如新。佛像人物工整,用色三矾九染,画面具有深厚的感觉。头饰衣纹以金粉勾描,富丽堂皇,至今依然金光夺目。
    清早期的工笔重彩水陆画保留了明代风格,但远逊明代水陆画的幅数和精美。清中期,水陆画风格发生了变化,追求华丽的效果和饱满的画面。同时,兼工带写的作品较多,还出现了文人画中的水墨淡彩画法:以黑色为主,兼用矾红、本金等颜色作画, 墨彩因墨色枯湿浓淡深浅之变化与色相互交融,达到水、墨。色一体,有着含烟墨黛水云间,薄雾淡彩飘缈感······
    清晚期历时最长的一个时代,现存这一时期的水陆画较多。其风格受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色彩在不同程度有所变化,色彩明显暗淡,不像前朝那样富丽堂皇,线条的功力有所减弱。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水陆画的质量大幅度下降,着色不像以前用矿物原料,致使色泽较暗,且有褪色现象。除少数精品外,大部分作品较粗糙,
      现保存下来的水陆画多数为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内容多为道释儒三教卷轴式作品。更早期的一般很少,各地博物馆收藏的水陆画也多是这一时期的,水陆画历经数百年,色彩依然鲜艳亮丽,衣纹金线仍是金光闪闪。而现今寺庙绘制的水陆画质量已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敦煌藏经洞所藏水陆画大多为唐宋时期所绘,可惜大多已流失海外。
       中国佛教艺术色彩丰富且有内涵!其表现手法不一,富于变化  在一个平面上,其运用色彩勾勒出物像的远近,高低,深浅,错觉•••通过色彩的把握,表现、抒发主题画面宗教情感等等,赋予作品生动,立体,活力有朝气!优秀的中华佛教艺术堪于欧洲文艺复兴最鼎胜时期艺术相媲美。

     六、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色彩的相同与区别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教的共同特点,都按律部规定受戒,发慈悲心,利益众生。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等。
    色彩在绘画艺术中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在生活中它又是装点生活的重要元素,生活在不同空间中的人们,对于色彩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对于不同颜色的钟情程度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地处青藏高原的藏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也形成了自己民族对于色彩的认识,不论是雄浑的藏式建筑,还是精妙绝伦的藏族绘画,对于色彩的演绎,都始终让人感觉到浓浓的'藏味,藏族艺术通过吸收、借鉴印度、尼泊尔和内地中原等地的艺术营养而逐渐形成独具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构建出形式多样的外延和丰富独特的内涵。它保持着原始生态的本性和神奇灵动的生命力,并成为一个意味深长的符号——浓缩质朴的民族信仰及淳厚的人性情感,与中国文化血脉同根同源,又传达着本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格与气质。
    藏传佛教艺术在绘画上,如唐卡,各种装饰品,服饰和佛造像上直接把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金彩辉映,显得格外璀璨夺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藏传佛教从明面上比汉传佛教更加体现色彩绚烂华光闪闪,珠光宝气!
    它们的绘制用料十分讲究、独特,从矿物、植物和纯金、纯银中提取加工而成。常用赤金、白银、朱砂、藏石青石绿等名贵颜料,并添加一定比例的动物胶和牛胆汁,因此经历千百年仍然色泽鲜艳,栩栩如生。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

    从色彩上藏传和汉传都尊崇红色,向征吉祥,喜庆,美好!视黄色(金)最为尊贵!
    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
    藏传佛教是印度佛教与当地的苯教融合形成的,保留了苯教的一些色彩,故佛像多有忿怒相。汉传佛教是因为融入了儒家、道家思想,故佛像大多面相慈悲温和。藏族最常使用和备受尊崇的颜色主要有白、蓝、红、黄、绿。这五种颜色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中代表五种本源的象征色。
    在藏簇佛教最代表性,具有五彩颜色物件是哈达和经幡!‘’哈达‘’是蒙古人民、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哈达从外型上看,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蒙古族人民使用的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以绫、绸、丝原料制成,哈达上面的图案多为莲花、如意、祥云等花样。哈达有五种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的。
       经幡藏语称“隆达”。是一种用棉布、麻纱、丝绸等材料制成的长方形彩旗,共有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色序不能错乱,分别象征天空、祥云、火焰、江河和大地。藏传佛教又赋予五色为五方佛及五种智慧之含意。经幡上多印有经文咒语、佛像神马等图案,是西藏古老的本教文化、藏传佛教的密宗文化,并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交融发展的产物。
    悬挂经幡是千百年来流传于藏民族地区的一种宗教习俗,有着自身修行、利益众生的功德。风每吹动一次经幡,就如同将上面的经文诵读了一遍。上苍诸佛保护一切制造和悬挂经幡的人们,哪里有经幡,哪里就有善良吉祥。
    汉传佛教主要基本颜色以青、黄、赤、白、黑为五正色,这与藏传佛教五色有区别,从总体上看,藏传佛教所表现的颜色相对汉传佛教颜色更浓艳,鲜明,响亮!更主观些!
      总的来说,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虽然有以上这些不同点,但二者都是大乘佛教,在根本教义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点,只表现在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方面。

        更好发展中华民族特色的佛教色彩艺术

       色彩学是一门抽象而神秘的学问,能变化万千又转瞬即逝,且能长足于物像表面。作为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艺术,色彩同样具有它独特性,受地域,民族,时代的演变等,中国特色的佛教色彩艺术既承袭着佛教经典的教理教规要求,又能顺应中国本土的审美标准,潜心体会其内在的精神和美学风格,再也不是我们粗浅的认识佛教,青灯,古佛,一袭灰褂···沉寂且古板,看一切事物灰灰得!中华民族佛文化色彩艺术,是活泼的,乐观的,入世的,灵动且充满了无限生机!它具备民族佛文化艺术深刻内涵!   2005年春晚,舞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成功运用了“光和色”的转换,把手的灵动变化,神化般变化莫測,演绎得淋漓尽致!她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叹!也赢得了世界人民对中华民族佛教色彩了解和认可。

    著名设计师熊英2018年带着作品走进法国巴黎时装台,向世界时装精英展现:来自东方的宗教色彩艺术特色和内涵!她汲取了敦煌诸多灵感,精美图案、考究的配饰、绝美的配色(佛教金和白、红、黑、蓝等),无数模特穿着敦煌璧画元术时装缓缓走上T台,每一处每个细节都是那么精致又精典!将东方的温柔婉约展现的恢弘仙气,高贵华美!人们忍不住敛声屏气。心怀虔诚,巨大的震撼与恍惚穿越时空感!再一次见证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这才是中华民族佛文化艺术传承和骄傲!这才是大国独特色彩和艺术魅力!
    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应热爱祖国的宗教艺术,特别是从事佛教艺术工作者,更要有保护和担当精神!我们不仅要传承前辈们遗留下的佛文化经典‘色彩艺术’,更要发展,挖掘,大胆创新!使祖国的佛文化色彩艺术更加绽放出璀璨光芒!活色生香!
                                     陆巧玲    2020.初春      (佛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