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略谈佛教之「腊」

     发布时间:2013/9/23 


        作为一名佛教徒,经常可以听到、看到或谈论到关於「腊」的问题,例如腊八节、俗腊、僧腊、戒腊和法腊等等。那么腊究竟为何意?在佛教中,腊又是如何演变的其意的?下面本文就这些方面略做叙谈,不到之处,期与方家探讨。
        腊日是腊月重大的祭祀节日之一,指农历十二月初八,祭祀百神之日,旧称「腊日」,俗称「腊八节」。
        在佛教里,腊八节亦是「佛成道日」。相传,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佛前本是太子,刚开始出家之时,由於没有寻找到合适的修行方法,他曾在尼连河畔的苦行林中,独修苦行六年之久,仅日食一麻一麦,最终导致身体极度羸弱而昏倒在地,恰巧遇到一位牧女途经此地,她以乳糜供养,使得释迦牟尼恢复元气。释迦牟尼食毕;在尼连禅河沐浴後,定下心来在菩提树下静坐冥思,思维解脱之道,并最终於十二月初八日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所以,佛教徒称此日为「佛成道节」。此後,汉地佛教徒於每年腊月初八举行诵经活动,并仿效牧女在佛座前献用香谷、果实等煮出来的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後便在民间沿习成俗。
        佛教戒律规定比丘受戒後每年夏季三个月安居一处,修习教义,完毕,称一腊。此处「腊」义,《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中释为:「(术语)又作腊。岁终祭神,汉谓为腊。因而比丘受戒後,终三旬之安居,名为腊。取岁终之义也。出家之年岁,与俗异,以受戒以後之安居数为年次也。故有戒腊夏腊法腊等称。……今比丘或言腊,或言夏,或言雨,亦尔,皆取一终之义。(安居,意译为雨期,又称雨安居、结夏、坐夏等。根据律藏记载,佛制比丘安居的原因是因为印度的夏天是雨季并且比较热,蚊虫等小动物也比较多。在这段时间里面出家人不出门游化,集中精力用功修行,而那些小动物也不会因为出家人的走动被踩踏,所以还能起到保护生命的作用。安居有前、後之分:前安居四月十六至七月十五,後安居五月十六至八月十五。一般说到安居均指前安居。)
        据《释氏要览》卷下载,比丘以夏安居之最後一日(七月十五日)为受腊日,自此而有法岁,十六日则为新岁岁首。据《释氏要览》下日:「夏腊即释氏法岁也,凡序长幼,必问夏腊,多者为长。」又作一老。称法腊第一长老。可见,佛教以腊为时间之代名,一腊即一岁。僧侣之长幼顺序即依戒腊之多寡而定;受戒年数未久者,则称浅腊。佛制九腊以下比丘为下座,十腊至十九腊比丘为中座,二十腊至四十九腊比丘为上座。下座恭敬上座,五十腊以上者,上中下共尊。
        俗腊,即世间的寿命年数,又称世寿。
        僧腊,即出家人出家的年数。只要没有犯根本戒或者没有还俗,每出家一年就算一年僧腊。
        戒腊,即出家人受具足戒以後之年数。
        禅林中,记载申请出家得度之僧籍簿,称作戒腊簿。戒腊犹如出家人之年资。寺院中之僧人等级或排班先後,往往依戒腊为序,此戒腊次第,称为腊次。丛林中依戒腊而登记席次之木牌,即谓之‘戒腊牌’。禅家於入寮之终有寮元茶礼,若人数众多时,即依戒腊从上位次第请众寮点茶,此称戒腊茶。又僧侣之生年及戒腊,合称为年戒。
        戒律上还特别规定出家人:戒腊十年以上才有资格收(度)出家弟子;戒腊五年以上才有资格收(度)在家弟子。
        法腊,指僧侣受具足戒後夏安居之年数,丛林中,每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举行夏安居,於每年夏安居结束时,即增一法岁。丛林中,依法腊之多寡,立上腊、中腊、下腊之别,以定长幼顺序。最上位者,称为一腊、极腊或腊满。
        丛林中形容大德高僧时,亦常用「德长腊高」来形容僧人的品德和修持都很优秀超凡。
        佛教又有「蜡人冰」之说。《续传灯录》卷第二十八云:西天於结夏日铸蜡人藏土窟中。结夏九十日。戒行精洁则蜡人冰。不然则蜡人不全。故号为憎蜡。蜡通腊,《增辉记》云:腊,接也,谓新故之交接。俗谓腊之明日为初岁也。盖腊尽而岁来,故释式以解制受腊之日谓之法岁是矣。天竺以腊人为验者,且其人腊有长幼,又验其行有染净。言腊人冰者,是言其行之冰洁也。由此可见,蜡人冰贵在一个「冰」字,以其形容僧人戒行之清净无染、冰清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