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中国佛教发展史概述 (1)

     发布时间:2021/5/19 


                               


                                                  文/刘立丰


        佛法历经近3000的流变,历时之长,令人惊叹;期间无数高僧大德研究佛教历史的著作如汗牛充栋,令人目不暇接。本文之所以叫《佛法微史》,就是从这浩瀚的佛教历史研究的海洋中取一滴水,呈现给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友,让大家在百忙之余,抽空了解一下佛教的历史。这绝不是佛法的全貌,只略算是管中窥豹。由于作者学问有限,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各位专家和网友多多批评指正。
         1.佛法在印度的流变
    佛教缘起于印度。
    佛教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他出生的时间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他姓乔达摩,名悉达多。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从小就聪明过人,文武双全。
    长大成人后,释迦牟尼多次出游,看到人间老、病、死等各种苦,发誓要去探求人为什么会苦,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么。于是他放弃太子身份和王宫安逸的生活,离家寻道。但经过6年的苦修,仍无法找到解脱之道。
       大约35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树下冥思苦想,发大誓愿“不证菩提,不起此座”,终于大彻大悟,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缘起。最初为人演说四圣谛——苦谛(人生皆苦)、集谛(为什么苦)、灭谛(灭苦,入涅槃)和道谛(修“八正道”)。
       释迦牟尼一生讲经说法49年(一说45年),后入涅槃。释迦牟尼的肉身虽已断尽,但佛法却一直流传至今,教化众生无量无边。
       释迦牟尼灭度以后,佛法是如何流变的呢?
        印度是一个诗意的国家,不重视历史,佛法的流变过程也只能从后人的考据或佛经中寻找。
    释迦牟尼灭度大约100年内,他的弟子基本能够按照他的教诲来继续弘扬佛法。这段时间我们叫“原始佛教”期。此后,佛教发生了分化。
      弟子中有资历的人,觉得自己学的最正统,以严格持律为特征,偏重于说”有”;以年轻人为主的弟子们,主张对佛法中繁缛的规矩进行改革,偏重于说”空”。有资历的,被后人称为上座部;以年轻人为主的弟子们,被后人称为大众部。佛法开始分派了。
       公元1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开始兴起了。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大众部、上座部等统称为”小乘”。所谓“大乘”就是大船,要普度众生;所谓”小乘”就是小船,众生自救。其实大、小乘都是释迦牟尼根据不同人的根机说的不同法,没有高下之分。
    后来,大乘佛教也开始分化,又分了两派:一是中观派;一是瑜伽行派。前者侧重讲空,后者侧重讲有。前者的代表人物是龙树;后者的代表人物是无著。唐僧(玄奘)当年去西天(印度)取经,学的就是瑜伽行派,后来回国创立了唯识宗。
        7世纪开始,印度佛教开始衰落了,大乘佛教与印度教结合,形成了密教,流行于西藏青海内蒙一带的密宗与这个密切相关。
        公元10世纪,由于印度受伊斯兰国家的侵略,印度佛教已经奄奄一息了;13世纪基本就消失了。
        不过佛法没有消亡,开始在别地开花结果。向北传入中国汉地,形成汉传佛教;传入中国藏地,形成藏传佛教;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等地,形成南传佛教。
    到了今天,佛教在它的娘家印度,又逐步开始受到重视,并逐步恢复了。
       2.佛法在中国的流变:神话般的传入
    佛法传入中国,有明确史料记载(如《后汉书•西域.天竺国传》)的是汉明帝(他的父亲更有名,是刘秀)时期。但传说比历史有趣。
    话说汉明帝曾夜梦一神人,第二天问群臣此人是谁。有位渊博的大臣说这是佛。明帝一听,赶紧派人去印度寻找。去印度的人遇到了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播佛法。二人接受邀请,用白马驮经,来到洛阳,在当地建寺,名为”白马寺”。白马寺便是我国最早的寺院。
      这摄摩腾长得相当潇洒,也有才,精通大小乘经典,还爱旅游,到处游说为生;这竺法兰是印度的佛学学者的老师,有语言天赋,很快就学会了汉语,更神的是汉武帝当年挖地道挖出很多黑灰,一直没搞懂是怎么回事,后世人请教竺法兰,竺法兰说这是世界末日炼狱的灰烬,他从此出名了。
    当然这只是《高僧传》和《后汉书》记载的传说,佛法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比这个还早,由于没有可靠文献记载,我们也就只能以汉明帝时期为佛法传入中国的最早时期了。                   


       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佛法的义理与当时流行的黄老之学(清静无为)有些类似,所以很容易被人接受。另外,很有意思意思的是,当时释迦牟尼被称为“大神”。
    佛法一传入,大家很重视译经的工作,最早传入中国的佛经是《四十二章经》。也有的人说这是汉人自己仿照《论语》的形式来整理的,这经的形式确实很像《论语》,里面很多比喻非常经典,让人百看不厌。
    最早的佛学论著当数《牟子理惑论》,相传为东汉末年牟子所著。估计也是假托,牟子,不就是释迦牟尼的简称么?这部著作就是以儒家和道家的理念来解释佛法,挺有意思。
    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东汉时期佛法还被当成奇教异术来看待,跟跳大神的区别也不大,还没多少信仰者。佛法当时很孤独。
         3.佛法在中国的流变:在孤独中发展
      佛法在汉朝,还没有多少信众。不仅知名度不高,还受到儒家和道家的的排挤。
    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法终于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种发展,也要依靠如下的缘:
    首先,下层的需求。由于战乱太多,民众受了太多的苦。他们又不知道为什么苦,佛法可以给他们转世的希望,这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其次,上层的需求。帝王有钱有权,但怕死。他们听说信佛可以往生,这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很多帝王都信佛。如北魏孝文帝、梁武帝等都是著名的佛教徒。
      第三,佛法与当时的清谈之风和玄学相结合,为佛法注入了新风。
    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那就是佛法的传播形式也开始多样化。白居易对此有深刻的体会,他说“先以诗句牵,以令从佛智,人多爱诗句,我独知师意”。也就是通过诗句这样的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人来信佛。当时的佛教石窟和壁画也非常发达,例如建于北魏的龙门和云岗石窟,本质上就是一个个传播佛教的圣地。
    对佛法传播起到更大推动作用的,是出现了一批佛学大师。
    鸠摩罗什:老家是印度,生于新疆。记忆力超好,汉语很强,对佛法相当精通。他被前秦大将吕光俘虏到汉地,后秦时候被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从事译经工作,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几个流传极广的佛经和论著,都是他翻译的,例如:《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经》、《佛说阿弥陀经》、《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和《百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朱士行:三国时的高僧,他的法号很有意思,叫八戒,在白马寺设戒坛,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成为我国历史上汉家沙门第一人。更重要的是那时已经兴起赴印度取经,他也是我国赴印度取经的第一人。他姓朱,叫八戒,笔者怀疑他是不是《西游记》里八戒的原型呢?
    道安:别看他长的不好看,却相当有才,对佛法相当精通。他在般若学上颇有建树,还编撰了历史上第一部佛经目录《道安录》;在翻译佛经上他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和”三不易”的原则,沿用至今。
      慧远:东晋高僧。他听了道安讲《般若经》而开悟,感叹说:儒道九流,皆糠秕耳。说的有点绝对了,不过看出他是个性情中人。他创立了东林寺,于阿弥陀佛像前拜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来被拜为净土宗初祖。
    但还有一个皇帝不得不提,那就是著名的梁武帝。
    梁武帝是虔诚的佛教徒,热衷于修建寺院,那首著名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说梁武帝的功绩的。他明令禁止僧众吃肉,提倡信佛的人吃素,汉传佛教将这一习惯沿用至今。有意思的是他还经常舍身为奴,然后再让大臣重金赎回。当然,什么事情都是过犹不及,佛教的过度发展削弱了梁朝的国力,最终”候景之乱”爆发,梁武帝也被困死了。
        4.佛法在中国的流变:佛法的全盛期
    佛法经历了传入期和发展期,到了隋唐达到了鼎盛。
    佛法在隋唐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成了各种宗派。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几大宗派:禅宗、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律宗、唯识宗、净土宗和密宗都是隋唐时代确立的。从佛教的兴盛可以看出当时经济发达、思想解放。
    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唯识宗和三论宗主要侧重于佛学研究和言传教授,他们把佛法做了很多归纳总结,很多词汇如十法界、一念三千、转识成智等都是他们总结出来的。我们把这些宗派统称为教宗。其实,“宗教”一词,原本是佛教术语,是指“宗门”和“教门”,简称“宗教”。大致来说:佛的心传,叫做宗门;佛的言传,叫做教门。二者是圆融的,不可机械理解。教宗的理论体系非常严密、思想博大精深,但普通信众的需求,总是越方便越简约就越好,所以这些宗派到现在已经式微了。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原创。中国的佛法,以禅宗为主要特色。六祖慧能及其著名的《坛经》成了信佛人家喻户晓的人物和经典。现在中国汉传寺院,大部分是禅宗寺院,足可见其影响之大。关于禅宗,我们后面有专门介绍。
    律宗崇尚严格持戒律,虽然好懂,但对普通大众实行起来就不方便了,因而也就同样日益式微了。
    密宗是由传入藏地的佛法逐步演变的,这个我们在后面有专题介绍。
    唐朝著名的佛教人物唐僧,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唐僧,也就是玄奘。《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把唐僧描绘成比较懦弱的样子,现实的唐僧却完全不是这样。他是河南人,贞观三年独自一人去印度取经,九死一生,行程数万里,入当时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学习《瑜伽师地论》。他精通梵语,与印度各学派论师展开辩论,每次都能获胜。当地戒日王举办无遮大会,邀请佛学者5000人出席。玄奘在会上宣讲大乘教义,无人敢与他辩论。
    玄奘回国后唐太宗请他当官,他不当,他只想致力于佛经的翻译。他主持翻译出经律论73部,1330卷!我们熟知的《心经》就是他翻译的。他创立了法相唯识宗。他写的《大唐西域记》对研究中国和印度佛教史,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武则天是统治阶层倡导佛法的代表人物。现在佛经前面的四句《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就是武则天写的。她主持翻译80卷《华严经》,支持华严宗的形成和发展。
    其他隋唐佛教著名人物如六祖慧能、智者大师等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5.佛法在中国的流变:禅宗的突起
    太虚大师曾说过:“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谈中国的佛法,不能不不谈禅宗。
    禅宗是中国特有的。隋唐时期禅宗已经成熟,还传播到朝鲜和日本等地。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