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正信佛教

     发布时间:2014/4/28 


    如何实践生活上的信仰  星云法师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以及人我间的相处,因此如何使我们的生活合理化,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一)衣食上的信仰实践

    做为一个佛教徒,对于怎样穿衣、怎样吃饭等生活上的琐事,应该有所认识。佛教并没有要求每个信徒一定要苦修。当吃,要吃得饱;当穿,也要穿得暖。只是除了生活上所必需之外,在饮食服饰上,不应该过份奢侈、浪费。譬如常有人看到别人穿的衣服好看就赞美他,被赞美的人听了就觉得洋洋得意。其实,衣服好看,与他这个人又有什么关系?摆在百货公司的模特儿,衣服不也穿得很好看吗?当然,在这个人我相处的世间上,衣着有时候也不能太随便。譬如日本有位一休和尚,他有一个做了大将军的皈依弟子,有一天请师父吃斋,一休和尚去了。可是,守卫的人不准他进去,因为他穿着破烂的衣服。一休和尚没有办法,只好回去换了一件好衣服,然后再去赴宴。

    当吃饭的时候,一休和尚把饭、菜一直往衣袖里面装,将军看见了很诧异,问明原委。一休和尚说:“你今天是请衣服吃饭,又不是请我吃饭。”

    将军感到莫名其妙。一休和尚说:“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因为穿了一件破旧的衣服,你的守卫不准我进门,我只好回去换了这身好衣服,他才放我进来,既然你是请衣服吃饭,我就给衣服吃嘛!”

    虽然衣食对于人的仪表很重要,但是,却不能太过华丽、浪费,应该懂得如何节俭。佛经上有这么一段记载:“憍萨罗国的波斯匿王因为身体肥胖,每次顶礼佛陀时,总是气喘如牛,佛陀教他以少食为汤药的长寿之道。因此,波斯匿王特地叫一个侍者在吃饭的时候,站在身旁唱佛陀所教的“节食偈语”提醒他不能吃得太饱。佛陀的偈子是:“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康。”意即能够节食的人,就可以获得健康。所以,对于衣与食,我们应该相信“少食为汤药,朴素为清高”的道理。
    (二)工作上的信仰实践

    佛教信徒对于工作,应该要负责勤劳,并且要有服务的精神。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体现了对工作的热忱与服务的精神,他的勤劳给予后辈学子很好的榜样。六祖惠能大师于五祖处参学时,躬操舂碓,苦作供众,遂有传法之美事。道亮律师,为大众做了六年舂粟的苦役,后来成为一代律师。我个人从小就是受苦劳的出家人,童年出家,即领行堂(即为大众打饭菜)、司水(挑水)等杂务,从工作里面,我对佛法,对人生,增加了很大的信心。因此,我一直提倡“工作是神圣的,服务是伟大的。”经中所谓“工作是道德,懒惰是罪恶,空闲是堕落”,即是这个道理。

    (三)处世上的信仰实践

    佛法很讲究人际间的相处之道。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有很多人所以感到苦恼,都是由于人际间的不协调所致。想协调人际间的关系,行四摄法是最好的法门。所谓四摄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不论我们布施的是金钱、财物,或力量、言语,都能使别人感到欢喜,而利于彼此的往来。说赞美他人的话,做有益他人的事,表示与他是平等地位,和平相处,都是处世接物的妙方。佛经常教我们要广结人缘,就是要我们不侵犯他人,不辜负他人,并且要多多予人方便,因为予人方便往往就是予自己方便;不侵犯他人,才能使得他人乐意与你交往。做为一个佛教信徒,对于佛陀所教示的处世之道,实在应该深切地去体会并且确实地去践行它。

    (四)善恶上的信仰实践

    一个生存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上,对于善恶,应该具有辨别的判断力。俗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于自认为是不足轻重的善恶行为,应该谨慎才是。所谓“滴水虽微,可以穿石。”学佛的人,对于善恶要能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唐朝有位大文豪白居易,有一次,他去请教鸟窠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鸟窠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一听,轻蔑的说:“这么简单的道理,三岁小儿也懂得。”鸟窠禅师说:三岁孩童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我们自己反省一下,是不是无论大小的恶事,都能够丝毫不去犯着,且又能奉行一切大小善事呢?因此,对于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七佛通偈,应该要信受奉行。


    人不论信仰什么,都必须先透过理智的抉择,透过理智抉择的信仰,才不至于迷信。公元十五世纪时,意大利的一位科学家伽利略,使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发现地球绕着太阳转,因而创立了地圆的学说,此学说与天主教创世纪的上帝创造世界的说法互相抵触,故而触怒教皇,被捕下狱,令其改变说法,但是当伽利略熬刑不过,要执笔改书学说时,又愤然掷笔道:“我现在还感觉得出,圆圆的地球正在转动着。”这就是透过理智的信仰,即使死难当前,也要坚持自己所相信的。

    (六)信仰上的信仰实践

    有人问:“佛教的信仰,是以什么程度来定标准?”以大乘佛法说,要想做菩萨,必先“十信”具备。而修行菩萨的信心,却要经过一万大劫,才能将信心完成。如以小乘佛法说,则分四个阶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初果罗汉的标准,第一、要对三宝不坏信仰。各位如果能做到对三宝不坏信仰,那么此刻各位就是初果罗汉了。
               ……
    如果是因感情诱惑、金钱买动、名位拉拢或恐吓而可以转移的信仰,都是靠不住的。真正的信仰,对于三宝要像初果须陀洹一样做到不坏信,才能获得信仰上的利益。南传的藏经说:“有信仰的家庭,生活就有诚实,就有真理,就能坚固,就能有布施的四种道德。”有了这四种道德,则可:“现在与未来,无忧无怖”。一个人如果能对生死无有忧怖,就是对佛法已有净信──清净的信仰。如《金刚经》云:“若人能一念生净信者,是人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孙中山说:“佛教为哲学之母,救世之仁;研究佛学可以补科学之偏。”梁启超说:“佛教的信仰,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兼善而不是独善,是住世而非厌世,是无量而非有限,是平等而非差别,是自力而非他力。”非常感谢各位,希望大家“人人在佛教都能获得正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