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22/6/4 |
作者: 佟洵 编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佛教与北京寺庙文化》内容简介:佟洵同志多年来,专注于清朝宫廷史,北京地方史、宗教史的研究,现在,她又主编了《佛教与北京寺庙文化》一书,对人们了解佛教,以及在其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绚丽多彩的寺庙文化现象,很有帮助。
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反映人们世界观的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印度,公元前后(西汉末、东汉初)传播到我国中原内地,4世纪初期至中叶传播到北京地区。佛教教义宣传“十二缘起”和“四谛”,用所谓的“三世两重因果”说明生死轮回的道理,用苦、集、灭、道来说明世间和出世两方面的因果关系,以及达到涅槃解脱的途径。所以,归根结底,佛教的产生和发展,和人们感到命运不能由自己掌握,希望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作为命运的依托的自我意识分不开。
原文摘录 • • • • • •
• 到了清代,万寿寺几近颓败。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为给其母亲裕寿皇太后庆祝六十大寿,下令重修万寿寺。因当时裕寿皇太后常住颐和园,因为做寿时需回宫接受朝贺,为了使母亲高兴,也为了在回宫途中能有地方歇息,乾隆皇帝沿长河巡视时发现了荒芜的万寿寺。万寿寺的规模,特别是寺名的吉祥,颇让乾隆“龙心大悦”,而且沿长河由颐和园到宫中,万寿寺的所在正居其中。于是乾隆皇帝降旨重修万寿寺。由于裕寿皇太后很喜欢苏州特产,在重修万寿寺的同时,乾隆皇帝还下令修建了万寿街。此街东南与万寿寺相连,街内长衙列肆,北可达畅春园。街上店铺均仿苏州建筑式样修建,铺中充盈苏州特产,还特别从苏州雇来伙计。使人走在街上,耳听吴侬软语,仿佛置身于苏州一般。故俗称此街为苏州街。街上店铺并非国库出资修建,而是由各督、抚巨商认建,裕寿皇太后从颐和园回宫,在此休息,并由此而换乘暖冰床,一路顺长河而下,直达宫中。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