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中 国 旗 袍 文 化

     发布时间:2020/8/5 


    中国旗袍永久的魅力在于它的变化无穷,其独特的个性和神韵与现代时装审美观念相通。在时装国际化的时代,旗袍虽然已难以重现其鼎盛时期的服饰垄断局面,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已经使旗袍的美具有了永恒的意义。
     
     



    当东方女性身着旗袍时,其端庄典雅、温婉柔媚的独特气质就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其独特魅力来自它所包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一、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韩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事实上,两者还是颇有差异的,深衣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被逐渐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不相悖。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袍服,一般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紧窄合体,利于骑射和其他剧烈活动。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式样,比较典型的有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将袍服视为其典型服饰。今天我们见到的所谓“旗袍”,不仅仅是满族服装的传统款式,而是多个民族服饰的融合。它源自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的袍服,至清代满族承袭了这种服装。满族入主中原后实行八旗制度,凡编入旗籍者都被称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统称为“旗袍”,有朝袍、龙袍、蟒袍和常服袍等之分。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有后世的旗袍有血缘关系。


     二、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由于“男从女不从”的缘故,清初汉族妇女的服饰依然保持汉服原貌。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不难看出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女子装束的风气之盛,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的服饰风格日渐交融,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旗女平时着袍,初期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袍长及于足面,“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垂。不用领时加围巾,后来领口式样渐多。面料多为绸缎,袍面锈满花纹,领、袖、襟、裾等处均有镶滚,配上俏丽风雅的绸冠和别致的花盆鞋,造就一种端庄沉稳的古典风格。后来又发出现了“十八镶”的装饰手法,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打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几乎难以辨认原来的衣料。旗女袍服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
     

       三、近代中国文化思想领域上呈现着剧烈的变化,“西风东渐”对传统民族服饰的改进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辨发、易服色,把封建王朝的冠服制度一一摧毁,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20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颁布了《制服条例》,其中规定了主要礼服和公服。上海等大城市的青年男子开始穿着西服、中山装;女子服装也开始渐受西式服装的影响,根据流行时尚进行改良。20年代中叶起,一种以无袖长马甲形式出现的新式旗袍出现在当时的时尚中心——上海,短袄外面的长马甲代替了长裙,1926年长马甲与短袄合并,就有了民国新旗袍最初的款式。20年代末,旗袍开始收腰,下摆提高至膝下,装饰性镶滚趋于简洁甚至完全消失,色彩也力求和谐淡雅。这一时期中式女装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倒大袖,20年代的旗袍一直沿用这种袖形,直到30年代才慢慢消失。
            旗袍的演变,首先突破了中国妇女着装严整的传统观念,抛弃繁琐的装饰和形制,逐渐重视曲线对女性特征的衬托,由昔日的宽大渐趋于瘦长合身。中国女子穿旗袍可以增加形体修长感,配上当时流行的丝袜、高跟鞋,显得亭亭玉立。


        五、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在20世纪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旗袍黄金时代的延续。战争硝烟弥漫,大多数国民无心于服饰的奢靡。经济萧条,物价飞涨,物资匮乏,出于经济实用等考虑,40年代初的旗袍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夏季多倾向于去掉袖子,降低领高,省去种种繁琐的装饰,更为简洁适体。土布、本白棉布、毛蓝布(又称爱国布)成为常用的面料。此时的旗袍虽然装饰简单,用料平常,但仍是日常服装的主流。
            抗战胜利后,改良旗袍更为广泛的流行,开始收省还不明显,后来逐渐发展到吸腰省并使用装袖,自此旗袍更为合体。40年代中期西式配件——拉链也替代了传统的盘香纽、直角纽,成为当时的时尚。这一时期旗袍变化的总趋势是长度减短,更能表现女性曲线,暴露程度有所增加,配穿方式多种多样,穿着范围更加广泛。
     

      六、进入50年代,中国人民积极地投入战后重建运动中。妇女与男子一样走上社会,献身祖国建设。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经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进入它的衰落期,取而代之的是简洁、朴素和平实的服装,如男装以中山装、青年装、学生装、工作服式夹克衫等为主;女装则流行布拉吉、列宁装,色彩也相对单调。到了1956年,这种形式发生了一些转变,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一些女干部、文艺工作者、国家领导人的夫人带头烫头发、穿新衣,旗袍重又赢得了一席之地。
            50年代的旗袍有深刻的时代烙印,摒弃一切繁杂琐碎的装饰,款式简洁大方,腰身较40年代宽松,色调也力求素雅,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发和当时经济实用、美观大方的标准。面料以棉为主,丝、毛织物在当时被视为高档品,只有逢年过节或重大场合才穿用。在50年代下半叶政策相对宽松的几年里,旗袍匆匆闪过瞬间的灿烂。
            到了60、70年代,旗袍几乎在人们的生活中销声匿迹,特别是在“文革”时期,旗袍被斥之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敢于将它穿出门的人是微乎其微了。

     
         七、从20世纪80年代起,突然打开的国门让我们迫不及待地挣脱束缚,怀着躁动的心态,追求甚至从头到脚地模仿新鲜事物。人们无暇重温舒缓恬淡的旗袍旧梦,更不可能平心静气的审视、体味旗袍暗含的魅力。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影响了旗袍的流行。女性从业范围越来越广泛,户外运动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当代社会对女性理想形象的期待是青春、健康、独立等等,这一切都与旗袍所特有的温婉娴雅不甚合拍,这种反差也许最终决定了旗袍不再可能个作为主流服饰而回归。
            
     
     尽管有多种原因没能使旗袍再度流行,但其地位的确有所回升。特别是在电影《花样年华》上映后,一股由旗袍引领的怀旧风不仅席卷了中国本土,甚至影响到众多的国际著名服装设计师,将旗袍元素带来的灵感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同样,影片《色•戒》更是为我们带来了新一轮的旗袍视觉盛宴。
            今天,旗袍已从生活常服上升为礼服,变得越来越繁复绚丽。在款式方面,除了保持传统的流畅线条外,也加入了更多时尚元素;在工艺上采用收肩、饰花、穿珠片、刺绣等手法,加强肌理效果;在结构上,采用琵琶襟、如意襟、低襟、高领、低领、无领等,设计新巧,富有韵味;另外生产技术的创新、工艺流程的改进、新材料的使用,都为旗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其获得时装界广泛的关注,成为国际服装舞台上的奇葩。
    虽然今天的旗袍远不如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之广、影响之深,但它毕竟回来了,并且作为中国的一种象征走向世界,这在传统文化迅速流逝的今天显得是那么难能可贵!延续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旗袍几经演变却依然保持着浓郁的中国风情,其顽强的生命力绝非其他传统服装可比。毫无疑问,旗袍的流传还将继续,也许在将来的某个时期它会再度创造美丽的奇迹。


     

    旗袍面料

    单名一个罗,代表着一种特殊的面料。罗,是一种丝织物,轻薄透气,外表看上去稀疏、有空隙,并有略微的皱感。虽然罗的孔眼疏朗,但是因为绞纱与平纹交替,经丝互相纠结呈现条状的孔路,所以孔眼也是稳定不会产生滑移。
    在古代,罗是重要的丝织物之一,绫罗绸缎,看这个成语就知道罗在古代是比较重要的存在。而我们所熟知的《洛神赋》中的“罗袜生尘”,到后来《红楼梦》当中的“软烟罗”,都是罗的一种。
    而在罗的制作工艺当中,又属吴罗较为知名。罗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在那个时候的吴国,罗的种类花样繁多,风格独树一帜,所以吴罗大大有名。
    罗的特征,面料风格雅致、扭绞的织造工艺让罗的质地紧密有韧性,更加耐穿;因为孔眼疏朗,所以通风透气,穿着起来舒适、凉爽,在夏季是不可多得的好面料,夏季旗袍也多有用罗作为制作面料。

    旗袍面料绉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双绉,一种顺纡绉。虽然都是绉类面料,但是两种面料还是有些许差别。
    双绉是最为传统的一种面料,但是这种传统面料也有不同的演变,比如建宏绉、重绉、双乔绉等等。双绉的特点就是表面有颗粒状纹路,轻柔,但是不透,手感上佳,十分软糯。
    因为绉属于天然丝织物,十分亲肤自然,非常贴合我们的身体,加上绉的特征轻柔,所以穿在身上有飘逸之感,能够展现女性身姿。
    而顺纡绉,表面不是呈现颗粒状,而是表面呈树皮状,所以也叫“树皮绉”。同样具有轻薄的特点,用薄如蝉翼来形容它再恰当不过。同时顺纡绉垂坠感良好。同时它又具有半透明的质感,就像山间薄雾,朦朦胧胧。

    缎类织物,在丝绸当中的制作技艺较为复杂,但是同时缎类的面料外观绚丽多彩。而欧根缎在旗袍当中较为常见。面料光滑,有细微光泽度,而且面料紧密,所以具有一定的硬挺的感觉,穿上很容易塑造出“骨架感”。
    缎类面料光滑,花色也较为端庄大气,所以十分适合在出席重要场合的时候穿上一身缎面料的旗袍,显得高贵优雅。

    纱类面料,轻而薄,疏朗透气,手感较缎面略微粗糙。在“纱”的面料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乔其纱,再有就是欧根纱。光泽柔和,柔软亲肤,具有轻薄透气的特点。
    乔其纱据说又叫做雪纺。雪纺面料十分爽滑,穿着效果也是十分修身,而且清凉舒适。乔其纱轻薄透明,具有柔软飘逸的特点。
    而欧根纱在旗袍中并不是作为主要的面料,更多的是作为拼接的材料,让旗袍具有不一样的美感。欧根纱和丝绸的融合,既保留了传统旗袍的韵味,又增添了一份含羞微露的优雅。
    欧根纱的染色和花纹也是十分出彩,所以欧根纱的用途很广泛,在许多知名的时装设计周上也会出现欧根纱的身影。

     
         传承发展------中国风旗袍裙,禅意满满

      中国风这几年风靡全球,不管是红毯上,还是时装周,如果没有中国风的加入,总感觉少了点什么,设计师们传承国粹旗袍精典,充分展现古典美的元素,与时尚的设计相结合,发展创意出中国风旗袍裙,禅意满满!
    泛着华丽光泽感的中国风旗袍裙,色调清幽深邃,透着高贵浪漫的气息,袖口和下摆的蕾丝拼接透着性感与妩媚,将女子的心思慢慢渗透,衣身上绣着精美的刺绣花,气质高雅,腰间系带,造型时尚又凸显了曼妙的身姿,气质极了!

     
    中式旗袍裙,清浅的光泽华美温润,时髦又浪漫,透着清灵婉约的女人韵味,立领、盘扣、斜襟,无一不带着中式的古典风情,拼接的蕾丝下摆如蝶舞翩跹,三分灵动七分风姿,开口的袖子别致洒脱,时尚甜美!


    白色的旗袍裙,带着满满的中式风情,宛如从民国穿尘而来,衣身上印花映衬着娇媚的面容,仙姿卓约,白色高贵素净!将人衬托的名媛范十足,袖口京味十足,婉约俏丽,浪漫情怀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中国风旗袍裙,清浅的光泽透着高贵,装饰飘带,端庄中透露出时尚,将东方审美融入时代美学,温婉有情怀,衣领装饰民族刺绣,演绎着青春的灵动,无言的温婉。
     

    甜美的粉色中式旗袍裙,聚拢了无尽的温柔与情怀,较低的领口修饰着颈部的线条,胸口挖空的设计透出一丝性感,两边和袖子上的卡通刺绣,充满了天真与少女感,荷叶型的喇叭袖灵动唯美,盈盈走来,一步一舞,让人忍不住心生爱怜。

     
    清幽湖蓝的中式旗袍裙,色调幽深静谧,散发着高贵典雅的气韵,别致的领口,大团印花装饰,典雅华美,裙身开摆,低调中透着华丽,无论走到哪里,都衍生出无限的风情来。
     


    素雅的旗袍裙,既有中国风的古雅,又有时尚的视觉设计,有着不沾染尘埃的纯净之美,连衣身上的绣花都充满着灵气,拼接的百褶裙摆,半分纯真,半分浪漫,呈现的却是极富内涵的优雅气质,禅意感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