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第27届世佛联大会主题

     发布时间:2014/7/19


       第27届“世佛联”大会将于2014年10月16日至18日在中国陕西省宝鸡市举行。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是由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27个国家的佛教界知名人士,于1950年联合成立的。其宗旨是:促进佛教徒之间的统一、团结和兄弟关系,弘扬佛教教义,维护世界和平,增进众生福祉。本届“世佛联”大会以“佛教与公益慈善”为主题,集中体现了佛教的教义和“世佛联”的宗旨。

        慈善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慈悲济世是菩萨道的精神。《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宝集经》云:“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而所谓公益事业,意即谋求公众利益的事业。佛教认为所有众生皆相依的因缘和合体,并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及“同体共生”的理念作为推展公益事业的依据。

        又《观无量寿经》中云:佛心者大悲是。慈悲表达了“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种自利利他圆融的心。佛陀的根本精神“慈悲悯生”,是与众生一同获得智慧与解脱,故“慈悲利他”是 佛陀的根本情怀。而大乘佛教的菩萨道思想乃不离“上弘下化,饶益众生”,可见教理与慈善的方便行,是为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的基石。

        慈悲是佛教一个最基本的观念,是一种利他的行为,通俗地说,就是慈善与公益事业。关于慈善与公益,佛陀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可以说,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公益家。佛典中慈悲助人、护生救苦的事例,比比皆是。佛陀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为彻底解决众生的生老病死苦,出家证道,弘化十方。十方诸佛与菩萨亦如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药师佛为众生除病消灾;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地藏菩萨在地狱教化等。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深深影响佛教的慈善公益事业。

        千百年来,大多数的中国佛教团体、寺院、僧尼和信众认真遵行佛陀教诲,在救世济苦,奉献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广为世人称道。在历代高僧所致力的社会福祉事业中,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有制度化的是北魏僧祇户、僧祇粟、佛图户等。唐有无尽藏制度,救济普及民间,如道积、智严即是著名的例子,为医疗办有悲田养病坊,寺院设有病院收容贫病者。

        佛教的慈善未来

        随著科技进步,物质日益丰盛,道德沦丧、暴力充斥,许多人由于物质欲望、穷困的逼迫与生活压力,因走不出困境而做出自杀、抢劫、偷窃等行为,使得社会秩序混乱、治安败坏,因此,佛教慈善及公益组织团体日显重要,一方面扮演社会教化与净化人心的角色,减少嗔恨与暴力;另一方面在物质或经济上提供若干资助,以协助需求者走出困境,迎向希望与价值的人生。

        《大乘起信论》云:“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因此,佛教的慈善与公益事业,在服务的各个领域与层面中,不仅仅在物质上适时适量支援众生,更在心灵与精神上,以佛法教育滋润众生,秉持著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济世本怀,为社会大众服务。
     
        处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善用网络与世界接轨,进行区域与区域、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建立互助与沟通平台,无远弗届传达慈善与公益理念,以发挥更大效益,嘉惠更多需要关怀的角落。

        共同期许有更多佛教的慈善与公益机构的设立,本著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之大悲精神,以法水滋润众生,积极发展利他志业,推己及人,促进人心、社会、世界的和谐与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