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佛门养生:古今高僧多长寿

     发布时间:2023/9/28 


    京博国学智慧

      

            长寿是千百年来人类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佛教追求解脱,不追求长寿,可是偏偏向佛的僧侣、居士多高寿。据《历代名人生卒年表》(清未民初梁庭灿著):自公元232年(三国)到1884年(清朝)的1652年间,生活在全国各地的571个高僧大德平均寿命达76.4岁,比历代皇帝的平均寿命高36.1岁。僧人多高寿,有许多人以为他们有什么“法力”和“神通”。其实,僧人也是人,他们的长寿也遵循着科学的养生之道。
            他们是如何达到延年益寿的,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去分析,可以给人很多有益的启示。
            1素食文化
            佛教教义有“不杀生”的戒律,同时汉传大乘佛教严禁吃荤腥。
            其中荤是指蒜、葱、韭菜等气味强烈辛臭的蔬菜;腥指一切动物的肉。从粱武帝期(公元483-492)开始,中国大乘佛教的僧人吃食就以素食为主,几乎与荤菜断绝。他们的主食以粗制谷物、米面、豆类及薯类为主,副食多吃蔬菜、瓜果、菌菇、笋类等。
            这些食物,是蕴含大量丰富的维生素,植物蛋白、淀粉、纤维素的素食,可以有效地预防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和其他老年常见的冠心病等病症。
            通过科学检测的统计数据也证明,以素菜为主,摄取低热量食物,合理搭配饮食,对于人的养生益寿,是极有好处的 

            2“五戒”约束

            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条戒律,直接或间接地对人起到了一定积极意义的约束作用,有助于养生益寿。
            对于饮酒,《饮膳正要》有言:“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饮过度,丧生之源。”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饮酒若少量地饮饮,或许可以畅通气血,放松心情;但若是过度饮酒,就会导致人的肝脏不堪重负,疲于排毒,穷于应付,必然使人诱发溃疡病、肝硬化等病症。
            甚至还会使人记忆力衰退,进一步地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事业不成功,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可谓因小失大。
            佛教强调的“不邪淫”,对于控制人的性欲,绝不纵欲无度,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戒除纵欲无度,有助于保持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心境心绪和良好的状态。有效地做到控制性欲和各种欲望的膨胀,并不是易事。
            古今不知有多少的帝王将相,因为纵欲无度,欲壑难填而身患重病,乃至做了短命鬼。凡事都有底线,越界则反受其害,养生的底线贵在性欲、吃食等方面的欲望不得随波逐流,一味贪欢。
     
            3禅定养静
            佛门禅定,讲究“戒、定、慧”,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其中有种佛门功夫,就是禅定静坐,俗称“和尚打坐”。
    古人认为,一切生命功能的源泉,都从“静中生长”,那是自然的功用。
            相传,禅宗初祖达摩,曾在嵩山少林寺中面壁静坐九年,同时为防久坐伤筋骨,他又创编了罗汉十八手,活动筋骨,达到动静结合,最终活到了150岁。
            人在静坐的过程中,心理的杂念由于意守丹田,“以一念代万念”而变少,头脑中的思虑亦比较减少,所以血液流行也比较缓慢,心脏也因此减轻负担。
            如果静定工夫到达一定的境界,人就会由于身心寂静的效果,而气定神闲,达到“炼精华气”的境界。
            浑身气机在毫无受的状态中普遍地充满,即孟子所谓的“粉面盎背而畅于四肢”,老子所谓“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的情形,好像天地人我都入空明空静空灵一片的状态。
            此外,我们可以妨取其“制心一处”的精神,根据个人爱好,分别采取打拳、书法、画画、养花、散步,乐而为之,给精神找到寄托,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4心无挂碍
            佛教认为“四大皆空”即:“地、水、火、风”都是虚幻的,因此“心无挂碍”成为历代僧侣的不懈追求。  
            北宋无门慧开禅师诗偈“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凉风,秋有月,若无闲串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就表现了佛家“一切法都是相上有,性上空,空有不二,当体即空,了无所得”的思想。
            因为“心无挂碍”,所以古代高僧大德之人,他们一般都性格温和,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看淡名利,以德养身。
            修养高深的高僧们,普遍心胸开阔,宽容大度,他们在遇事时不慌不忙,心平气和,情绪上没有剧烈的波动。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人的情绪与寿命长短有密切的关系。越是急躁、易怒、易激动,缺乏耐心的性格,越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
            5规律生活
            僧人的生活很有规律,总结起来就是“晨钟暮鼓”。早上五点起床 (晨钟),晚上九点暮鼓后,熄灯休息。此外,每日的吃饭、诵经、晚课也都在固定的时间。
            有规律的生活是长寿的根本。

     

            举个简单的例子,起居有常,作息规律,不暴饮暴食,坚持适当锻炼,身体就会处于有活力的状态。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也都有体会:如果生活杂乱无章,晨昏颠倒,吃饭时间不固定。时不时玩个通宵,就会感到疲惫和劳累,并且抵抗力下降,易生病。
            凡是长寿者都有一条共同的秘诀,那就是生活的高度规律化。
            另外,汉传佛教曾经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要求僧徒除了念经打坐,还要参加生产劳动,诸如耕种粮食蔬菜、扫地、担水、砍柴、做饭之类,做到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内干过杂活。
            “农禅并举”,一静一动,不仅使佛法、世法相融合,还能活动筋骨,锻炼体质,祛病延年,正是长寿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