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密码:  

     
    佛画禅语

     发布时间:2017/3/3 



    佛画禅语
     发布时间:2014-3-26 浏览次数:348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已历经二千多年。印度的佛教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大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中国美术和塑造艺术的发展也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历史上也产生了不少杰出的佛像艺术家,他们在各自历史朝代都做出了非凡的成绩。北京曾是六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城市与周边地区坐落了很多古刹名寺,为这古老而悠久的城市更蕴涵了他的深邃。我自小信仰佛教酷爱美术。对佛教艺术甚是热衷。为了更好学习与借鉴佛教艺术,最近我参观了北京几个重要的古刹名寺,使我受益匪浅。如广济寺的指画“释迦牟尼佛说法图”,雍和宫的唐卡,还有法海寺的壁画:“佛会画”,“帝释梵天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湛独特的艺术造型和高雅明丽的色彩实在令人叫绝。古代画师能有如此高超的绘画技术,很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从寺庙我请回了一些佛画,佛画如获至宝把他们供在画室里,每日非常虔诚拜读感悟。
      我画油画已有很多年,用油画来表现佛像在国内还并不多见,所以我所表现的佛油画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上又融汇自己长期摸索与实践的一套方法。画佛、菩萨像要使观者看之顿生恭敬静心,在绘画表现上要求佛像要造型逼真,神态生动传神。如从去年所恭绘的五大菩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和前一段时间所恭绘的“西方三聖图”都采用了比较写实的手法,特别是“西方三聖图”:在技艺上较之以往成熟些。“西方三聖”据佛经记载,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对于世间发心念佛的每位众生,在临终时即见到阿弥陀佛掌中托有一莲台,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她们共同协助佛接引有缘众生,同往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在佛经中合称他们为“西方三聖”。在绘画表现上,我把重点放在阿弥陀佛的脸部和上半身,描绘比较细致 ,运用传统的线描来塑造形体,刻画受光面所起到的明暗变化,力求使佛像立体生动,两旁的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则用淡淡的油彩勾勒,运用拖、摆、点的手法衬托出 菩萨飘逸、超然、聖洁。
      在佛经的开头都有一首偈,前两句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几年通过读佛经常常体会以到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佛法高深,圆融博大精微,经过千百万劫的时代也很难碰到。为了更好表达出自己对禅学的认识与体会,抒发情感,在手法表现上我往往采用写意泼彩,主张中国画“意到笔不到”突出主体体现画面的思想内涵,如以往画的“一指禅”、“圆融”、“禅花”等作品,其绘画的表现意义在于一个深刻的禅学道理:“一即一万,万法归一”。禅宗认为:所有的烦恼和冲突都源于万物的分别和执著,而事实上万物是统一,连续的。觉悟就是了悟万物一体,是实现自我也领悟到无物独存。
      最近所恭绘的“拈花微笑”给我很大启发,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拿着一朵花,面对大家,不发一语。这时听众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以,只有迦叶会心一笑,于是释迦牟尼便高兴地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一朵花和一个微笑之间,禅诞生了。所谓因花微笑,由笑花开。这则故事给了我非常大的感触,很深的思索,使我深深领悟到禅的奥妙,禅是语言文字无法代替是一种心灵的感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拈花微笑”起稿前我的头脑闪现了很多构思,内心的激动与喜悦尽情的在画布上展现,随着颜料在指间流出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幅深沉而浓厚的画面:释迦牟尼佛拈着花,沉默看着大众,右边有两尊菩萨,一虚一实,低头沉思,左下方是释迦的大弟子迦叶破颜微笑,仿若在说: “明白,明白……”整幅画面笼罩在一种神秘,空灵,亦真亦幻的气氛里。画是画完了,许多同行看了这幅画都很有兴趣,认为艺术性比较强,很有看头。但我深感自己水平有限还有许多地方不尽已意。要想更好提高“佛画”我坚信只要持之以恒,以自己的真诚,真情,真爱去恭绘佛,菩萨一定会“花开见佛”
       此时窗外一道阳光折射进画室,我沐浴在这温暖,祥和的气氛里,在色身与精神的交界处,孤独的我困惑着,眼中又晃现出释迦尼佛手中的那朵花,在耳边仿若又传进那句古老而久远的禅语:“不可说,不可说……”
                                                        陆巧玲 写于清华美院

     

    请关注“北京佛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