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
从释迦牟尼
创建佛教起,到他逝世后一百年左右,称为(原始佛教)。据史料:大致可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三大阶段。(原始佛教)就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佛教特点是:由于佛陀刚去世不久,他的弟子大多数是亲听过佛陀的教导,所以在教义上,持守戒律上,以及僧团共同生活习惯上,都能遵循佛陀在世制订的一切,没有什么重大的争论,在佛教史上被称为(和合一味)时期。但这种(和合)只是大致上的统一,并非意味着没有矛盾和分歧,由于佛陀在说法时,按不同的对象说不同的道理,所谓(契机说法)。由于各人的根机互异,因此在理解上也就不同了。所以佛陀在人间时,其弟子就产生对各种问题的不同看法。在佛陀逝世一百年后,僧团内部因戒律问题而发生疑议,争执不一,在一次集会上,参加比丘有七百人,由耶舍长老进行裁定,所以被称为(七百结集)。在此同时,另外有弟子召开了一个万人大会,以示反对。由此,佛教史上第一次产生公开分裂,因(七百结集)的参与者为上座部比丘,所以这一派就被称为(上座部),而参加万人集会的这一派,因人数众多而被称为(大众部)。后来(上座部)和(大众部)又不断产生分裂,先后分为(十八部)或(二十部),在佛教史上称之为(部派佛教时期)由来。
|